极致的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
当下,你是不是也觉得赚钱越来越难了?
大家都在说:行情太差了,市场太卷了,干得越来越累,却又越来越迷茫,不知道到底往哪儿走才是正确的方向。
怎么办呢?
越难,越要回归本质。
世界越是复杂,越是要回归简单和常识,回归生意的本质。
不管什么时代,经营企业都应该把为客户创造价值当做目标,赚钱只是顺便的结果,是补偿,是奖赏。
一位企业家曾经说过,“我们永远不想着多赚客户的钱,当别人想着从客户身上多赚钱的时候……我们要少赚一点钱,赚多了没有未来。”
2018年,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公开宣称,小米的硬件综合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多年来,尽管小米在众多行业扮演了颠覆者角色,但它在定价上始终保持克制,坚持为消费者提供“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
比如说,当年平衡车在国内的售价基本是一万元左右,小米和九号公司合作发布的第一款平衡车直接降到1999元,发布会当天就卖出了两万台,几乎是九号公司过去一年的出货量。此后一年之内卖了50万台,是预期的两倍。
少赚一点钱,让利给客户,生意才能更长远。
这不就是基本的商业常识吗?甚至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道理。然而,很大一部分人就是做不到。
在让利给消费者和自己多获益之间,很多时候,他们选择的都是后者。
为了降低成本,产品原材料可以选择更次一点的,制作过程可以偷工减料;为了抬高价格,把包装设计得花里胡哨,把功能吹嘘得天花乱坠。总之,能多赚一分,绝不少赚一厘。
《道德经》有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利给客户,这就是企业经营的大道。可是,很多人总是想着从客户身上赚更多的钱,并把它当做生意的目的。看似选择了最容易的路,然而,最后不仅赚不到大钱,往往还会无路可走。
我们想一想,有多少品牌都是因为以次充好、偷工减料,逐渐失去消费者的口碑,导致客户不再买单。当客户不再付钱了,品牌也就没饭吃了。
所以,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才是生意的本质。这个本质里藏着一个规律:利他,就是利己。
牺牲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去换取未来更长远的利益,这种抉择往往极为痛苦,也极为考验一个人的格局、境界。
因为眼前的利益,所有人都看得到,长远的利益却很难看到,很难被重视。
为什么小米可以成为世界500强?
这与创始人的格局、境界绝然脱不开关系。
创始人、董事长的格局、境界,往往就是一个企业的天花板。
雷军说:“厚道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这句话里,就藏着他的格局和境界。
因为心存厚道,在和别人做生意时,本来能拿到7分甚至8分的利润,你只拿6分,让几分给别人。
看起来,这好像是傻,但俗话说“傻人有傻福”。你让的是几分利,赢得的是人心。
有了人心,才能为自己赢得好声誉,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跟你合作。
如果能拿7分利润,却偏要拿8分利润,甚至过河拆桥要拿9分利润,那么就算赢得了一时,未来的路也只会越走越窄,没有人会再跟你合作。
赚钱,从来都不应该是商业的起点。一切商业的起点,都应该是利他,让他人获益。

这些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因为我们共有同一个良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大我”。
我们都知道要做好产品,要让消费者满意,要让合作伙伴获利,要看得更长远。
但是,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阳明先生所说的八颗心:傲心、忽心、怠心、妒心、贪心、吝心、忿心、躁心。
因为这八颗心,我们的私欲、贪念泛滥,“大我”、良知常常被蒙蔽,生命在“小我”的主宰下往往就像无舵之舟、无衔之马,走上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泥泞小路。
那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偏离大道呢?
阳明先生讲“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本,我们每个人都是至诚如神一般地良知清澈。后来,随着成长,逐渐沾染了社会上一些不好的习气、不好的知见,以致于让我们不断地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
虽然良知会被遮蔽,会暂时被染污,但它永远不会被摧毁,就像乌云只是一时遮蔽太阳,良知一旦被唤醒,它的光芒终将无可遮挡,“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大我”吾性自足,“小我”可以去除。我们的良知永远都在,因而,无论何时,人生都是永远充满希望。
唤醒我们的良知,点燃心中的“大我”,日渐扫除那八颗“小我”的心,我们就能逐渐走回正道,回归本质,坚持“利他就是利己”。
眼里装着他人,心中藏着大爱,即便环境再难、再复杂,我们也能拨云见日,做出正确的抉择,找到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