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有没有这种感觉:每天忙到飞起,却觉得在混日子?


一位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朋友说,作为基层领导,每天工作12小时:开会时疯狂记笔记、写文档时字字较真、和伙伴掰扯工作细节时锱铢必较。


但忙完一周,回顾这一周的收获,感觉获得感极低:“我到底在忙什么?”  


这像极了500年前阳明先生弟子问阳明先生的那个问题:“我读书就专注读书,待人接物就专注于待人接物,这是不是先生您说的‘主一’功夫呢?”


阳明先生反问他:“你看赌徒热衷于赌博,几个日夜下来不眠不休,这能叫‘主一’吗?”弟子摇摇头。


阳明先生会心地说:“‘主一之功’,不是你做事有多专注,而是不管你做什么,这颗心始终专注在天理上。”


再回到前面那个朋友的体会,为什么全身心投入却没什么获得感呢?


正是因为我们看似“全身心投入”,实则是被KPI、升职加薪、同事评价牵着走——写需求文档时,满脑子是“老板会不会挑刺?” “方案能不能一次性通过?”和团队争论时,想的是“我说了你就干就行了,怎么这么不听话?”“这分明就是你的责任……”  发工资时,会想“终于发工资了”“来公司五年了,我这么努力工资却不怎么见涨,但我又不好意思开口和人事提”……所以,越是“专注”于工作,越是觉得迷茫,因为心里这些念头只是在喂养焦虑。


 阳明先生说的“主一”,不是在具体事务上较劲,而是抓住那根“定海神针”。


比如,在写工作方案时,这根针可能是:“这份方案可以让用户生活更美好、更方便吗?”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文字自然会透出温度。


在和团队沟通时,如果聚焦于“我们一起解决用户痛点”,争执也会变成共创,抱怨也会变成托起。


 所以,真正高水平的人,都会为自己立这样一根“定海神针”,而且,他们知道如何去找到这样的“定海神针”。


1、每天开工前问自己:“我今天的工作,能帮到谁?能创造什么价值?”(哪怕只是为了让工作的下游少加1小时班)


2、遇到困难时切换视角:方案被推翻,不要气馁,也许这是一次倒逼自己创新的机会。


3、临睡前做5分钟复盘:不数完成了多少件事,想想“今天我让哪件事变得更好了一点?”“今天我让哪个人更好了一些?”  


真正的专注,是让你的每一份努力,都长在“意义感”的根系上。


就像阳明先生说的,专注于事情本身不算主一,而专注于天理才算。


提升自己,服务于他人,这就是符合天理的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