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行为模式:在制定某项目标后,便执着于实现目标,而忽略达到目标的过程。

但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结果之时,就会陷入纠结和担忧之中,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

500多年,阳明先生和弟子登山的故事证明了这一事实。

据《稽山承语》记载,嘉靖五年(1526年)暮春时节,54岁的阳明先生曾与诸弟子登山踏青。

他们此行所登的香炉峰,为会稽山诸峰之一。山不高,海拔只有354米,但登上山顶的不过阳明先生、董萝石、王正之、王惟中数人。

到达山顶后,阳明先生让弟子相互唱和,诸人方喘息不定,哪还有神思吟咏?“萝石仅歌一句,惟中歌一章,师复自歌,婉如平时”。

同样登山,弟子累得气喘吁吁,老师却神定气闲,歌咏如常。鲜明的对比,自然令人疑惑。

于是董萝石询问缘由。阳明先生说:“我登山不论几许高,只登一步。诸君何如?”

此时王惟中答道:“弟子辈足到山麓时,意已在(山顶)上了。”

阳明先生说:“病是如此。”

阳明先生所说的“只登一步”,是专注当下,不乱心神。意动则心劳,心劳则体累。当目标确定后,再去瞻前顾后,计较得失,只会空耗精力,徒增前行障碍。

“只登一步”,并非迈出一步,便止足不前。而是说,已登过的,无论险夷都不再滞于胸;未登的,不管远近也不萦于怀。每一步都是初心,都是开始。唯其如此,才能始终保持意不变、气不衰。

回到当下,也是如此。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很多人半途而废,就是因为他们眼中的“山”太高了,超过了他们心里认为自己能达到的高度,从而很快陷入焦虑和疲惫。

很多时候,压垮我们的,往往不是路程上的艰辛,而是那个遥不可及的终点。

远大理想固然美好,但当我们的意志无法战胜“此刻”到“那时”的差距,最终的后果是被胜负欲压垮。

阳明先生和弟子们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消除焦虑、不被胜负欲压垮的最好办法是,去做,去行动,去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不杞人忧天,不做无谓的担心。

当我们不再去看终点有多远,会发现:这一路的惊喜,全是生命对我们“做好当下”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