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了解360主要是因为免费杀毒,实际上360一直在深耕网络安全领域。

360曾将美国中情局和国安局安插在我国的间谍软件网络连根拔起,其中包括美国对西北工业大学、武汉地震监测中心的网络攻击,因而也成为唯一被美国“双重制裁”的中国网络安全企业。同时,360在技术研发、安全实战能力、用户量等方面始终领跑全国。

近年来,随着AI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360聚焦数字安全与AI安全,致力于破解“看不见”的国家级网络攻击难题,并攻克人工智能安全的前沿课题,为国家安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4月10日,在“新时代 新科技 新安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暨科技安全主题活动——“五盾”讲堂·曲阜站的活动中,360创始人周鸿祎先生分享了数字安全网络战与AI安全的最新洞察,揭示了数字化时代的安全挑战与应对之道。

以下内容,精选自周鸿祎先生的分享。

 

360创始人周鸿祎先生



“看不见”的威胁

 

数字化发展水平越高,安全挑战就越大。数字化的内在脆弱性不可避免,有四个特征。

一切皆可编程。数字化架构在软件之上,软件由代码构成,而代码必然存在安全漏洞,因此安全漏洞无处不在,也就没有攻不破的网络。

万物均要互联。随着智能网联设备呈现指数级增长,攻击者对虚拟世界的攻击,能造成对物理世界的伤害。

数据驱动业务。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是新经济的“石油”,政府、企业都高度依赖数据,针对数据的窃取、篡改与破坏,直接影响国计民生。

AI提高生产力。AI的广泛应用,也让数字安全领域面临的安全风险更加复杂。

政府运转、城市运行、企业经营以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架构在网络、软件和数据之上,安全就变得无比脆弱。

从外部看,全球安全环境日趋严峻,网络攻击呈现出国家机器化、专业集团化的典型特点。

很多国家持续、扩充网络作战力量、加快网络武器研发,并开展实网攻防演习和竞赛,力求在网络空间军事竞争中占据主动权,网络攻防已经上升为国家之间的对抗。

黑灰产组织走向专业化、组织化、跨国化,技术能力不亚于大型网络安全公司,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有数据表明,2024年全球网络安全产业规模约2000亿美元,但全球黑灰产规模已超过1.5万亿美元,达到网络安全产业规模的7.5倍。

内外因素叠加,导致很多关键行业面临安全威胁,如城市基础设施、数字政府、智慧交通,都会成为敌对势力和黑灰产组织的攻击目标。今年3月,黑客组织对伊朗国有航运公司旗下的116艘油轮发动了大规模网络攻击,导致这些船只的卫星通信系统全面瘫痪。

数字化的最大威胁来自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军事化网络攻击,呈现出很多新特点,例如:

高级别专业力量入场。很多国家都有网络战部队,并持续加大国家资源投入,他们的攻击能力强,攻击手法更隐蔽,甚至是来无影、去无踪。

不分平时战时。传统作战可能要先宣战,但网络战往往是在友好、和平期间,通过网络攻击,把攻击软件、间谍软件渗透到对方的重要系统里。去年9月黎巴嫩的通讯设备爆炸事件就是典型例子,以色列早在一年前就设立了伪装公司,专门生产通信设备,并完成了对通讯设备供应链的渗透。

漏洞成为网络安全的命门。漏洞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非主观故意原因造成,软件都是人编的,人都会犯错,因此平均每千行代码就会有4到6个安全缺陷;第二类是主观故意原因造成,制造软件、芯片、交换机等“后门”级别漏洞。很多高级别的网络攻击是基于漏洞实施的,攻击者可以借此劫持系统并发起攻击。漏洞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网络攻击的水平,所以漏洞也是战略资源,高危漏洞更是稀缺的高价值“军火”。

敌已在我。就是敌人已经进来了,甚至已经潜伏在国家基础设施网络里,可能我们还不知道。2020年3月,360首家捕获了美国中情局对我国长达11年的定向攻击活动,这11年里,我国科研机构、科技制造等关键领域受到影响。敌已在我已成为常态,所以必须放弃“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想法。

网络战的这些新特点,导致“看不见”成为卡脖子难题。“看不见”也是我们捍卫网络空间主权的最大障碍。

360经过二十年实战,从“免费杀毒”到“云查杀”,再到首创AI反病毒引擎,形成了基于全网探针的大数据分析、基于云查杀的安全服务体系,帮助国家发现了包括美国中情局和国安局在内的56个国家级黑客组织,数量占整个行业的98%,有效打造了自主可控、“看见+处置”为核心的数字安全中国方案。

 

 


AI有时很傻很天真

 

AI自身安全来看,首先,大模型面临传统安全问题,因为大模型需要硬件设施、软件框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任何系统都可能遭受网络攻击,这些问题传统的网络安全手段可以应对。其次,AI本身也存在“幻觉”,面临提示注入攻击、内容安全等问题,但传统的安全手段无法解决。长远来看,大模型可能产生自主意识,未来存在失控的潜在风险。

传统安全手段无法解决的安全问题,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点。

“幻觉”是大模型与生俱来的特点、不可消除,但“幻觉”是一把双刃剑,也决定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像DeepSeek这种越是能力强的模型,一般幻觉也越多。“幻觉”也有积极作用,如支持科研创新,但在医疗、法律等领域,“幻觉”可能导致误诊、误判问题,影响会比较大。今年1月,美国一家知名律所的律师,用AI在法律文件中补充了9个案例,但经法院核查,其中8个案例纯属虚构。

大家都以为大模型很聪明,但它有时候也很傻很天真,用一些花言巧语“哄骗”它,甚至是“PUA”它,它就可能上当。攻击者都不需要懂技术、懂编程,通过简单的提示词,就可以诱导模型泄露重要知识、重要数据等。ChatGPT的“奶奶漏洞”,就是用户让AI扮演奶奶,随后成功索要了Windows系统序列号。

大模型依赖大量公开数据进行训练,可能学到不当内容,输出政治敏感、暴力违禁、色情低俗等不良内容,造成信息污染和伦理风险。去年Google的大模型Gemini,因为无法正确生成白人历史图像,引发了种族歧视争端,Google不得不停用该功能。

AI能伪造声音、面容,不仅真假难辨,而且成本很低,这可能侵犯被模仿者的合法权益。深度伪造也可能误导公众认知,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去年年初,因为AI换脸技术生成的视频,一家香港公司被骗2亿港元。

大模型有效推动技术普惠,降低了专业技术门槛,让普通人变成超级个体;但大模型也可能会被恶意利用,一旦被用于网络攻击,会对传统网络安全带来颠覆性影响。

AI让网络攻击能力更强。大模型编写代码能力越来越强,更擅长找漏洞、写攻击代码、设计攻击方案,这也大大降低了当黑客的门槛。利用黑客知识,训练网络攻击的大模型、智能体,也就是“AI黑客”,不仅攻击能力强,而且不眠不休、反应快,只要算力足够,可以无限复制。

AI走进关键领域,也让网络攻击的影响更严重AI广泛应用到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网联车等领域,大模型、智能体具备了物理具身智能,这意味着AI不仅有判断能力,还有决策、操控能力。关键领域一旦受到攻击,后果会很严重,甚至影响到国家安全。

应对大模型带来的新问题,需要完成两个战略任务:

解决大模型本身的安全问题,有效解决传统安全手段难以应对的问题,包括“幻觉”、提示注入攻击、内容安全、深度伪造等,让大模型安全走进各行各业。

打造网络安全防护大模型、智能体,把不对等的“人与机器”对抗,转变为“机器与机器”对抗,打赢网络安全守卫战。

结合这两个战略任务,360提出“以模制模”,一方面,利用安全大模型,解决大模型面临的安全问题,并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例如,对于“幻觉”问题,通过调用本地知识库、实时联网搜索、多家大模型相互校验等,提升大模型生成内容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依托全网安全大数据、安全大模型,打造安全专家智能体“AI红客”,有效应对“AI黑客”攻击。

 结 语

在当今时代,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企业家不能“置身事外”,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不能让技术变成“冰冷的”代码和算法,而应在行动中落实科技报国,赋予技术创新以责任的“温度”,努力为保障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