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重塑人类认知边界的今天,教育正站在文明传承与科技革命的十字路口。当短视频重构知识获取的方式,当ChatGPT能写出媲美学者的论文,我们该如何守住教育的初心?

 

近期,以润泽园教育主办的“AI时代下的教育革新”为主题的世界读书日暨新教育经典共学创新实践活动上,西湖大学校董、中国文化书院陈越光院长进行了以《AI时代的经典阅读与人文教育》为主题的分享,分享了作为文化和教育工作者,在时代浪潮下的三层思考。

 

在陈越光院长看来,“AI能回答问题,却无法取代灵魂的成长。”真正推动教育前行的,是用“爱推动日月星辰”的信念,教育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用爱唤醒主体精神的过程。


以下为陈越光院长的演讲(有删节):

今天的主题是AI时代下的教育革新,我认为,在世界读书日的前后召开这样一个论坛很有意义。

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交流,更是一次精神的自我提醒——提醒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警觉、保持好奇,也保持对无知的勇敢。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教育者最基本的素质。

我想先从知识载体的演变开始,来聊聊我对AI时代下的教育革新的思考和理解。

 

陈越光教授线上分享

 


从甲骨文到电子书:知识载体的演变

回溯历史,人类知识的载体——书籍,它形态的演变从未停止。

4500年前的古巴比伦,泥板书承载着人类早期的智慧;古埃及的草纸书,记录着文明的发展;古印度的贝叶经书,传播着佛法的教义;欧洲的羊皮书,见证了学术的传承。

在中国,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青铜铭文、战国的竹简木牍,再到近现代宣纸线装书到现代印刷装帧书籍的变迁等等,每一种形态都是时代的印记。

这一演进的规律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承载更多信息,使用更加便捷。如果一部一万多字的《论语》刻在竹简上,可能需要一个大口袋装,但是现在只需要一个小屏幕。电子书的出现正是这一趋势的延续与加速。

我们应该积极拥抱电子书,主动学习并适应它,让它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新利器。

虽然知识载体形态不断变迁,但书籍作为“知识的容器”这一核心功能始终未变。

 

从主食到零食:碎片化知识的挑战与利用

近年来,短视频和微信阅读风靡一时,不分专业、职业、年龄,男女老少皆对其青睐有加。

尤其是短视频的兴起,它的优势显著——能让我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获取跨界信息。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的隐患。

当我们利用的时间是碎片化的,获取的信息也是碎片化的。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模式甚至会形成“挤出效应”,让人沉迷其中而难以专注,不知不觉地占用更多的时间。

专注阅读与碎片化阅读,就像主食和零食。

零食琳琅满目、味道好、食用方便,能带来强烈的感官和信息刺激。但如果一个人只吃零食,不吃主食,身体必然不健康。

所以,如果我们只依赖碎片化阅读,缺乏系统的知识框架,知识体系也会变得支离破碎。

因此,关于接受碎片化知识,我们倡导两个前提:

1)以完整知识框架为基础,合理补充碎片信息;

2)有节制地在碎片化时间里接受碎片化知识。

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禁止学生接触短视频和微信阅读,就像完全禁止孩子吃零食,往往会适得其反;但也不能纵容孩子只吃零食,不吃主食。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框架,让他们在享受碎片化阅读便利的同时,也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从工具到哲学:AI时代教育变革的三层思考

结合今天的主题:AI 时代的教育革新,我有三个层面的思考。

1)工具层:积极尝试,迎接挑战

AI的出现是科技史上少有的“业界领先学界”的现象。过去的新技术往往源于学界,逐步在业界转化为实际应用。

但这一次,无论是OpenAI还是Deepseek,AI技术首先由产业推动,并迅速进入大众视野。

这使得AI工具具有极强的使用导向和应用倾向。教育界应积极探索其应用,在“教”与“学”两个维度上进行尝试。

以西湖大学为例,已有学生用ChatGPT完成了完整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结果被教师团队高度评价,表明AI工具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实际效能。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AI带来的若干问题:

· 

通用性与专业性不足:尤其在高阶课程中,AI生成内容的数据质量与专业深度存在缺陷。

· 

· 

“幻觉”现象:AI可能生成看似合理但实为错误的信息。

· 

· 

学习惰性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出现“三不现象”——不自己听课、不自己做作业、不自己写报告,而是完全依赖AI工具。

· 

这提示我们:先进工具不一定天然有益,我们既要积极使用它,在使用中发展它,又要看到它的不足。教育者必须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防止“工具的便利性”变成“学生成长的障碍”。

2)方法论层面:教师角色的重塑

AI让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性”受到冲击,学生可以在你开口前就用AI得到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答案。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教学方法。

我们应警惕知识教育异化为“知识点+记忆训练”。教育的本质是改造灵魂,教育的功能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传递文化、规范行为。

因此,我认为:未来教育的核心方法是“对话”而非“灌输”。

教育的初期,在轴心文明时期,教育都是贯穿这一理念的。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都是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不是自己写好一个教本进行宣讲,而是在对话答问中进行教学。所以我们要强调,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向输出。

AI能提供答案,但无法替代教师在精神引导、情感沟通、价值引领方面的独特作用。

43年前,我参与过一个寒假班实验课。除了语数外音乐课,它还开设了“散步课”和“智力运动会”,通过情境模拟、规则制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激发思维、解决问题。

这一实践,让我们看到,“学生的主动性”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教育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推动人。

3)哲学层面:AI与人类智慧的界限

AI大模型作为“集成人类知识”的智能体,似乎接近“无所不知”。但芝诺那句格言提醒我们:“知识之球越大,与未知界的接触面也越大。”

人类因为知道自己有限,才不断探索无限。而AI不知道“它不知道”,它不能像人类一样对“未知”保持敬畏和渴望。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他还说过:“知识在书本之中,运用知识的智慧却在书本之外。”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类可以驾驭书本、驾驭任何载体。而无论用什么载体传递知识,人类的主体性非常重要。

当我们阅读经典时,就彷佛在与人类伟大的思想者进行精神对话,激发对自我的新认知:我也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不尽长河中的一滴水!

AI时代的教育,更应激发这种力量,唤醒学生主体的精神自觉,让新一代在知识的海洋中保持敬畏与对未知的探索,在精神上不断成长。

总结来说,在教学之中,无论工具如何进步、方法如何演变,真正支撑教育的,始终有一种深层的、强大的力量——爱的力量。

正如但丁在他著名的《神曲·天堂篇》结尾所写:“爱推动日月星辰。” 

这句诗不仅是神学的赞歌,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主义的情怀,一种关怀人的成长、尊重人的尊严、激发人精神升华的教育理念。在这一层意义上,人的心灵成长与宇宙的运转是可以达成和谐共鸣的。

我想,如果这句诗用中国思想家的话来表达的话,是“人为天地立心”。

教育者心中有爱,才能与天地同感、与学生共鸣,引领他们走向内在的觉醒与精神的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