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不好管,但是很好用呀!”
“90后不好管,但是很好用呀!”
在上周六的4.0战略万人大会上,青年讲师悦可这句带着90后特有率真的话,引发了万名线上线下企业管理者的会心一笑与热烈掌声。
笑声背后,是无数董事长的共鸣与好奇:
共鸣:90后员工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传统管理方法经常“失灵”……
好奇:像悦可这样有想法、有担当的90后,究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自己的公司,又能如何培养出这样“好用”的90后团队呢?
悦可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或许藏着那份关于“成长”与“培养”的珍贵答案。
光环之下:一个“别人家孩子”的迷茫追问
94年出生的悦可,履历金光闪闪,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读书的时候,很快摸透了学习的规律,数学从高一时的不及格到高考时,几乎满分;大学毕业,拿到中国人民大学理学与经济学双学位;继而,伦敦政经金融统计学硕士;回国后顺利进入知名互联网大厂。
然而,光鲜之下,在悦可内心,困惑却难以言表:
“看上去挺顺利的发展,为何感觉能一眼望到了尽头。有时我会想,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吗?我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未来我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似“别人家孩子”,却一样要面临具体问题:事业方向、婚姻经营、子女教育。而这些看似具体的问题,最终都指向她高中时思考的那个终极叩问——人,到底为什么而活?
高中时期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她,并非没有寻找过答案。看过那么多人的生活,加上自己不断思考、体证,她模模糊糊得到一个结论:人活着是为了要幸福。
“有一些人可能通过赚钱实现了幸福。有一些人可能通过其他路径实现了幸福,但总之,人们都不可否认的是:自己渴望活得更幸福。”
尤其,老家吉林一家经营了近二十年的咖啡馆的老板,曾是她心中的一个“幸福模板”:
“他是那种境界高的人,看起来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不追求名利,不卷自己也不卷孩子。他把一家小咖啡馆经营几十年,经营得很好。咖啡馆的氛围也很好,很多老熟人包括我和爸爸妈妈,经常去。咖啡馆老板不羡慕大城市的繁华,而是守在父母身边尽孝。能把自己的生意照顾好,把家人照顾好,还能和街坊邻居和睦相处,我感觉他真的很幸福。”
咖啡馆老板那种不追逐北上广繁华,守护好触手可及的幸福的达观,让悦可认真思考:“这样的人生,是不是也值得我学习和追求呢?”
但心里始终感觉不那么真切,她依然没有找见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束光的照亮:当迷茫撞见“自在”的生命状态
时间倒回到2017年秋天,当时,留学英伦的悦可,点开了一场来自中国雁栖湖畔的企业家论坛直播链接。
“会场大气恢弘、厚重庄严的氛围,澎湃涌动的家国情怀,让我震撼。这是我身处他国异乡却感觉离祖国那么近,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有润泽园这样一群人,坚持一条心,只为了干好这样一件事。”
这场大会的触动,给悦可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她托友人从国内寄来一本《醒来:知行合一传习读本》。没想到,这本薄薄的书,却成为她叩响阳明心学大门的砖石。阳明先生“四十余年睡梦中,而今醒眼始朦胧”的诗句,在她心中激起涟漪。
最终,这颗种子,终于在2020年参加润泽园「青年知行社·壹号班」时破土而出。
连续28天,她近乎虔诚地投入学习。当听到白立新老师一句“小孝陪伴、中孝事业、大孝报国”时,她的内心瞬间被击中,长久困扰她的尽孝难题豁然开朗。
而真正的心灵地震,发生在润泽园28号会议室的一场面试。
“立平老师走进来,她充满能量,眼神温暖。她就坐在我斜对面,阳明先生像下面的沙发上。面试结束后,我还傻乎乎地问伙伴,‘立平老师是不是才30多岁?’后来才知道老师已经50多岁了。”
老师呈现出的那份超越年龄的年轻生命状态让她惊异。更深刻的是老师的分享:
“第一次听到有人给我讲,人分多少种层面:士人、能人、君子、贤人、圣人……比如,君子他现在做件好事,就不去想他十年后、20年后是什么回报。”
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这样的人,听到以前从没有听过的对“人”的认识,悦可心中震撼不已。
“当时心里就想,她一定是特别幸福的人。她怎么能这么自在呢?她怎么可以和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这么和谐地融为一体呢?”
那个瞬间,一种强烈的向往在悦可心底升腾:“我就想拥有这样的生命状态!”这比她之前模模糊糊得出的“人活着是为了要幸福”的结论,有了一个鲜活无比的具象化身。
放下“金钥匙”:在“轮岗”中打破边界
带着对那种生命状态的向往,2020年末,悦可做出了一个令旁人意外的决定:辞去互联网大厂工作,加入润泽园。
“说实话,决定来润泽园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我来了之后会做什么,也没太想过这个问题……润泽园的老师,让我看到了令我无比向往的生命状态,所以我决心来到这样的人身边。”
本以为会顺理成章地发挥技术所长,深耕App领域,没想到一入职公司,迎接她的却是一段打破预设的“轮岗之旅”——项目管理、产品经理、课程设计,甚至还有为期一个月的厨房实践。
北京凌晨四点的早春,寒意刺骨。悦可准时走进公司厨房,洗菜、切菜、准备餐具、打扫卫生,忙完后又紧接着伙伴一起军训跑步、读书。厨房与课堂,两点一线、周而复始。
“当时我的内心也是不安的……我也是个普通人,我也一样会担心总这样下去会荒废自己的老本行……在互联网大厂,我的定位很明确,比如我就是一位数据分析师,以后会成为一位数据分析专家,但是现在,确定性越来越弱,我也似乎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当时支撑她坚持下去的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相信,就是相信老师当时这样安排就是肯定是对我好的……然后其实当时多少还有一些期待,期待着自己不管在哪里,都可以成长。”
更重要的是,她听说有的伙伴因为打扫厕所“一战成名”的故事,“我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成长自己?”这份对成长本身的期待,压过了不安。让她坚持了下来,而且做得很好。
经历这次“轮岗”之后的悦可,变得皮实、豁达,最重要的是变得“不挑活儿”。
“在润泽园这几年,挺打开我边界的。你看,像之前在互联网大厂,我就是很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做需求排期,我会选择项目来做,也会在我把时间投入在哪项工作的时候,做挑选。来到润泽园之后,不断地让做这个做那个,最开始好像是被迫的,但后来就真的逐渐地在过程当中收获了自信。我即便是去厨房,我即便是干播控,我也可以收获自己的成长。后来,又从被迫,到主动打破边界。我可以不可以做这个?哪怕不是我专长,我觉得我能把它做好。心态已经转变了。在我这里,做什么工作都可以转化成成长自己的机会。”
“不用自己”与共创:领导力觉醒与方法颠覆
不挑活儿的悦可,开始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当“润泽日讲主讲人”的重任落在肩上时,悦可心中一紧:“这个事儿太重要了,我得全部扑上去。”她本能地想沿用过去的“专家模式”——闭关钻研,全心投入。
她试探着问老师:“老师,润泽日讲要开始准备了,我是不是得把其他工作放一放?”
老师回复她说:“不用自己。你以后你要成为能同时做好很多事这样的人啊。你要举重若轻,别人看起来很重的事情,然后你轻轻地就举起来了。”
虽然预料到老师不会同意她放下其他工作,但老师这番看似“不近人情”的要求,反而逼她走出了舒适区。
为什么想放下其他工作,只想做《润泽日讲》?在自我观照中,她剖析自己的念头:
“其实是更想做容易的事。让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别的事、别的人都不要来打扰我。这其实是容易的事情。那反过来,如果同时做好很多件事,你要和很多人沟通、协调资源,这反而是不容易的事情。正因为不容易,恰恰是考验自己领导力的时候。”
就好像是被“逼”到墙角,她开始实践“不用自己”——厚着脸皮求援、争取协助、组建临时团队。经过一番磋磨,她心中更加明白:
“做成一项工作,最重要的不是专业能力,而是一个人的领导力。今天这个工作我之前没做过,但我还是可以把它接下来。我可以去张罗其他人来一起去做这件事情,我自己不用成为那个方面的专家。”
“不用自己”工作心法的实践,让悦可感受到,原来领导力可以这样培养出来。而公司“共创”的工作方法论,也带给她完全不一样的工作思维。
悦可现在还记得第一次感受“共创”力量时的场景。那是2022年10月24日,几位核心层的老师和一些年轻的90后伙伴一起参加一个讨论会。
一下午三个多小时的讨论会,没有茶歇,没有休息,但是悦可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一开始她还觉得有些紧张,心想:“都是老师,我人微言轻,得少说话,免得说错又浪费老师们的时间。”
但是“共创”开始后,完全打消了她的顾虑。大家针对某一问题限时思考,然后轮流发言、平等表达,只有总结,没有评价。悦可很快就完全沉浸到共创里,她感受到真的很平等,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被重视。这个方法太智慧了!直接从工作方法论上做了颠覆。
“现在想想,共创之前的会很多都是低效的。现在我就有种不共创就开不了会的感觉。”
“共创”,甚至成了悦可的思维习惯,哪怕是她自己一个人做某一项工作,她都会以类似共创的方式去思考。比如,第一轮,面对这个问题,思考几分钟,写下自己想到的执行方案。第二轮,针对同样的问题,再进一步思考这件事情的本质和目的。如此,三轮思考之后,总能得到比较高质量的答案。
结 尾
从2020年入职润泽园,悦可在这五年中,工作上从被动轮岗到主动破界。如今,她从曾经《中庸》课程项目经理的幕后,走到台前,成为《润泽日讲·中庸》的主讲老师。生活上也完成了人生大事,成为了一名新手妈妈。
事上磨炼,心上蜕变。她褪去了初到公司时的迷茫与不安,眼神中尽显笃定与从容。
这份从容,并非源于外在的头衔或成就,而是源于她自己对中华经典不断体证与实践。在一次次看似平凡甚至琐碎的“事上磨炼”中——无论是凌晨四点的厨房,还是被“逼”着同时推进多项工作的挑战,抑或是适时放手的清醒——她不断印证着经典揭示的真理:工作即成长自己的平台,境界在心上提升,自信本心自足。
她曾以为的幸福模板,那个“遗世而独立”的咖啡馆老板,其境界固然值得欣赏,但润泽园的经历让她领悟到更高远的生命格局:幸福,不仅在于个人的安宁与自足,更在于能够将这份内心的光明与力量,用于链接、服务、照亮更多的人。
“心灵纯粹之时,每分每秒都是青春。人的一生就应该在青春中度过。”悦可的这句话,道破了她成长的本质。青春无关年龄,而在于心灵的状态——是否愿意不断打破认知的边界,是否敢于在“不挑活儿”中淬炼担当,是否能在“不用自己”与“共创”的智慧中凝聚力量,是否始终保有那份对纯粹光明生命状态的向往与践行。这是一条不断“破界”又不断“回归本心”的旅程。
悦可的故事,不仅是一个90后寻找生命答案的个人成长之路,也是一份关于如何点燃新生代、如何培养“好用”且有担当的未来力量的启示录。
答案或许就在于:回归心灵纯粹的本源,相信本心的力量,并在广阔的道场中,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在破界成长中,找到那份源自本心、照亮世界的自信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