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是独行,而是同频
那个改变一切的清晨,一通电话击碎了平静。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如果没有团队,单打独斗容易崩盘。“韩总,西安的库房……被暗中抵押了。”韩仲佰只听见自己太阳穴跳动的声音,多年心血可能血本无归,“一直以为掌控一切的自己,原来对管理一无所知。”
多年来,他习惯把大小事务都揽在手里,自以为掌控全局,却没意识到那只是“假掌控”——辛苦忙碌,却未真正建立起制度和团队的力量。
这个从钢板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汉子,第一次感受到彻骨的无力。
用冲劲撑起梦想的岁月
山东博兴,既是“中国厨都”,也是“黑白铁和彩钢生产的重要基地”。雄厚的产业基础与完善的供应链,让这片土地成为创业者逐梦的沃土。
韩仲佰的故事,就从这里启程。
创业初期,一间库房,一部电话就是全部家当。每一个订单都要亲自跑,每一批货都要亲自盯。那几年,韩仲佰最大的愿望,就是电话能多响几次。
凭借不知疲倦的拼劲,终于赚下第一桶金,韩仲佰有了建厂的底气。2010年,工厂被命名为“千业”,寓意“千秋大业”。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新问题随之而来。合伙人之间理念的分歧逐渐显露。韩仲佰说:“他更关注赚钱,而我更看重品牌和长期价值。我们始终走不到一条路上。”
“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这是韩仲佰反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那时,中国不少行业依旧停留在粗制滥造的阶段,降低成本、追求短期利润几乎是默认的逻辑。但他偏偏要和这个逻辑较劲。
矛盾像积压已久的暗流,终于在2015年冲破堤坝。几番尝试沟通未果,他明白再走下去只会消耗彼此。于是,他干脆放下已有的一切,选择退出。
很快,他把所有心力投入到新事业上,创立了“爱普瑞”。回首过往,他笑言:“我认准一点,做人做事都得真诚。这是父亲教我的——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我一直记在心里。”在韩仲佰眼里,正是这种骨子里的倔强与坦荡,让新公司一步步站稳脚跟,并迅速成长。
但很快,问题浮出水面。
2016年前后,公司在四川、西安等地迅速扩张,库房多地,却几乎没有系统管理,全凭经验和激情支撑。
“那一年,我第一次感受到‘当老板’的沉重。”韩仲佰说。
那段时间,公司里人心浮动,员工离职频繁。就在他还没来得及稳住局面时,危机突然爆发——而且是最致命的一次。
那天,他接到一个电话:西安的库房被抵押了。起初他不敢相信,追问之下才得知,负责当地业务的销售经理因沉迷赌博,把库房抵押了出去。库房里存放着价值数百万的货品,稍有差池,就可能血本无归。
韩仲佰只觉得胸口发紧,“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懂管理。”
他后来才想明白:过去所谓的“掌控”,不过是事事亲力亲为,盯着一堆具体琐事。
没有制度,没有文化,只有一腔热血——企业像一匹随时可能脱缰的野马,冲得快,却越来越难以掌控。
管理的觉醒
转折出现在2021年。韩仲佰第一次在线上听到一节阳明心学课。
“我最大收获,就是懂了‘知行合一’。以前管理乱,其实是没把心里的认知落实到行动上。学习之后,我第一次觉得心里特别清澈。遇到危机,不再一味急躁,而是先想清楚‘我该怎么做’,然后让团队去落地。”
此前,他也上过不少课程,但从未有过这样的触动。他理解了学习的价值——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是把内心的原则贯彻到管理和决策中。
直面内心后,他慢慢发现,自己在管理上漏洞百出。更让他内疚的是,他对员工和家人都有亏欠。
“先把自己管好,才能带动别人。那段时间我常常问自己:平时是不是少了对员工的关心?制度落实的时候,是不是自己也没做到位?这些细节,其实都是我过去忽视的。”
“曾经,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只想着把事情做完,忽略了人情和温暖。压力一大,我容易急躁,甚至对员工发火。”
回头看早年的创业路,韩仲佰几乎每一步都在追求资本积累。随着学习和反思,他越来越能听到内心的声音:“光为了自己,到底能撑多久?”
答案慢慢清晰,“企业是员工的依靠,是他们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地方;它是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所在,更承载着整个行业的责任。”
管理上最直观的变化,是他学会了放权。过去,从财务到项目,他几乎事事亲力亲为,不敢真正交给别人。
他回忆:“那时我把所有权力都抓在手里,现在想想真可笑。谁能三头六臂,什么都管得过来呢?”
“放权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让团队真正承担责任,获得成长的空间。”
放权后,原本表现普通的事业部,在实践中逐渐迸发出创造力,业绩翻了几番。看着团队一点点成长,韩仲佰心里既欣慰又意外:“原来,只要放手,力量就会自己长出来。”
在这一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战略方向:“收窄品类、提升品质、走差异化路线。”起初,高管们都有点紧张,担心销量会掉。但他没硬推,而是带着大家一步步来:每天打卡看看进展,每周坐下来复盘问题,每两周开会聊战略执行,反复讨论公司的使命和领导力。
“销量固然重要,但更怕团队跑偏;与其做得多,不如把事情做好。”
时间一天天过去,团队从怀疑到逐渐认可。高端产品线一上架,订单不但没掉,反而稳步上涨。随着结构调整、品质提升,团队对未来有了信心。他自己也在改变——开始认真听大家说话,关心每个人真实的感受。
一次,他与一位员工单独谈话,才发现对方正承受着沉重的家庭压力,“自己以前只顾赚钱,忽略了他们的生活和心声。”
“管理不只是分配任务、追求利润,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氛围,让员工在职业和人格上都能成长。”
曾有一名跟随他十几年的老员工选择离开去创业。起初,他心里既失落又有些怨恨,甚至觉得这是背叛。但几年后,那位员工主动约他喝酒,哽咽着说:“现在创业,我才明白老板的辛苦,也知道你对我有多好。”
听到这句话,他心里一暖:这些年的坚持、培养团队,以及一次次沟通和信任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韩仲佰说,赚钱当然重要,但如果只盯着钱,企业的路会越走越窄。看到员工独当一面,这对他来说,比账面利润更有意义。
让梦想同频
如果说管理上的转型是内功的修炼,那么出海就是检验团队成色的真正战场。
中国产品在海外常被贴上“廉价”“低质”的标签。一次在中亚出差,几位高管聊起这个话题,语气里满是不甘。韩仲佰很激动:“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做到‘老A’!”
但这一次,他不再单打独斗。前期的放权和管理升级已让团队脱胎换骨——事业部能独立决策,骨干敢挑大梁。海外市场不是靠老板一人能啃下的硬骨头,而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同频共振。
于是,“A梦想俱乐部”应运而生。唯一门槛,就是“不服输”。例会上,没人抱怨“太累”“做不到”,取而代之的是分享各自的突破。这种彼此较劲又互相托底的氛围,很快在实战中显现价值。面对海外客户压价,团队不再被动妥协,而是拿出数据证明品质优势;遇到技术瓶颈,研发和生产部门努力协作,攻克难关。
从博兴的钢板作坊,到如今的海外“品质派”,韩仲佰的创业史,本质上是一部团队进化史——从一人扛旗,到全员能战;从人情维系,到使命凝聚。
如今,他不再纠结企业规模大小,而更在意团队能走多远。
山东爱瑞普钢板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仲佰
结 语
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企业从起步到发展壮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把创始人的想法和做法,慢慢变成团队的习惯和行动,让越来越多的人真正理解、认同,并付诸实践。
对韩仲佰来说,这一路走来,最重要的不是个人的成绩,而是看到团队一点点成长,看到理念被理解和传承。
真正的胜利,不只是开拓市场或创造利润,而是带着团队一起翻越高山大海,看到更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