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个调查:如果用三个词描绘当下的人生,你会选什么?

有人说是“充实、奋斗、希望”;也有人说是“挫折、焦虑、迷茫”。

同样身处一个世界,却有人心中光明,有人心生灰暗。人生风景的差异,究竟源自何处?

阳明心学揭示:人生的景色,其实都是你心的投影。你可以选择,用心灯照亮世界。

 

 

 01|岩中花树

世界如何,全在你心如何

 

深山中的花树,自开自落,四时不息。但每个人看到的它,却各不相同:有人觉得孤寂,有人觉得清美;有人见的是岩石险峻,有人见的是花影摇曳。

你看到的世界如何,其实都是你心的显现。若心中充满杂念,所见皆为障碍;若心中澄明清静,处处皆是风景。

人生亦如此。偶遇挫折时,往往难题并不可怕,真正让人痛苦的,是困住自己的那颗心。

当你执着于“我不行”“太难了”“不公平”,世界便会回应你同样的灰暗;当你能够对自己说:“我愿意去做”“我可以改变”,希望之光就会一点点透进来。

这正是阳明先生所说“心即理”的一重真谛——你脚下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你心中真实所想。世界的模样,人生的方向,皆取决于你的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已成定数。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上升之路。

 

 

 02|知行合一

以透彻的知,引领更高的行

 

阳明心学是一门特别重视实践的学问。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既是立学之本,也是指引人生的明灯。

许多人陷入迷茫与内耗,无法善待自己,其根源,正在于“知而不能行”。

就如我们常常明白要包容,却依旧抱怨;懂得要改变,却迟迟不动;读过许多书,却仍然困于情绪与习气。

正因如此,于是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有“求之不得”的苦闷,有“白了少年头”的空悲叹。

“知而不能行”,恰是人生最大的内耗。

阳明先生点破迷雾:“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必有真行,而看似“知道却做不到”,其实是“认知”还未到更高层面。

古人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想让“行”更有力量,首先要让“知”更为通透,当认知提升,行动自然跟随。

更高层面的认知从哪里来?正源自心性的光明。

 

 

 03|此心光明

开发心性本有的光

 

阳明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只留下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他一生的总结,也是他送给后世最深的礼物。

他一生历经坎坷:被贬、入狱、征蛮、平乱……但无论身在何处,他的心始终光明如炬。因为他深信:每个人的心中,皆有一片不灭的光。这光,便是“良知”。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纷纭总不离。”它让我们分辨善恶、判断对错,也让我们在最暗的时刻,仍能选择照亮自己的世界。

所以,先生晚年思想大成时说:除了“致良知”,再无其他可说。

若能“致良知”,拂去心体上的阴霾,心中的光就会重新亮起,不再被外物所扰。

若能“致良知”,心光所照之处,皆有智慧与力量,人生的每一步,都会更加从容笃定。

 

 


阳明心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源自生命的智慧,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它没有给予行事的经验与告诫,而在教会众人寻找本自具足的心性的光明,因而始终照亮我们的人生,始终给人以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