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本事的人,越懂得藏锋守拙
孔子曾参观鲁桓公的庙宇,庙中陈列着一件奇特的器皿,称为宥坐之器。这器皿空时倾斜,装到一半时正直,装得太满就会翻倒。
弟子子路好奇地问:“如何才能持满而不覆?”
孔子缓缓答道: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短短四句话,说尽了人生四种“满”的状态,以及最智慧的“守”的方式。

有一位领导曾面试过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智商情商都很高,知识渊博,对各种问题都有见解,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答”。这位在外人看来十拿九稳的候选人,最终却没有通过面试。
为什么?
因为在深度交流时,领导发现这位年轻人太聪明了,以至于无法接纳不同的观点。每一个探讨,他都能用“自己的理解”来反驳,并用“我是这样看的”来否定他人意见。
聪明,让他在知识上占据高地;但固执,让他在认知上画地为牢。
孔子说:“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更有智慧的人,是大智若愚的。
“愚”,不是能力的缺失,而是“空杯心态”的体现。
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边界,因而听得进不同的声音,不断学习他人身上的宝藏并拓展自己的边界。

一位董事长曾讲过这样一个困惑:
公司从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发展成上百人的企业,初创成员功不可没。
但随着业务拓展,一些老员工逐渐跟不上节奏,却常常因为过去的贡献,不愿放权,甚至打压新人、拒绝变化。
这是很多团队都会经历的阶段性矛盾——“过往的功劳”,成了阻碍未来的枷锁。很多人也会这样,不自觉地困在过去的成就里,把曾经的辉煌当作未来的保障。
孔子说:“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这里的“让”,不是简单的退让,而是主动从过去的功劳簿上抽身,让自己再次成为学习者和创造者。
因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能持续成长,创造更大的价值,人生就会走下坡路。
一个真正进取的人,不会让过去的荣誉阻挡未来的路。

工作中,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
能力强、执行力高,但是得理不饶人,不顾及他人感受,甚至可能越界行事,不大有分寸。这样的人虽然能力强,但往往人缘不佳,合作困难。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缺乏“敬畏”的状态。
孔子说:“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越是有魄力、有能力、有影响力的人,心中越要有所敬畏。在独知处,警惕自己的心念。尊重权力的边界、觉察情绪的影响、尊重他人的价值。
勇而无畏,终将折戟;勇而存怯,方能行远。

有一个董事长曾分享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
有一次他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很多合伙人都不赞同。但他拍板说:“谁的公司,谁说了算。”
结果,这个决策让公司陷入了一场危机。
事后这位董事长分析,当时拍板是觉得,自己带着公司打了那么多胜仗,也一定能够打好下一仗。这个自满的想法让他听不见他人的建议。
但孔子说:“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越是身居高位者,越需要放下身段听到不同人的声音。
保持谦逊,是一种清醒。
他深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无数人的托举,因而主动倾听他人的声音。
这不仅帮助自己减少误判,更让团队成员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激发了主动性与责任感。
写在最后:
谦受益,满招损,时乃天道。
一个人,若修炼以上四种德行,便如深水不争,却润物无声;如厚土不语,却能承载万物。
守住了“愚、让、怯、谦”,也就守住了自己的福气和好运。
损之又损,才是最好的守身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