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这些年,“反内卷”“反内耗”成了高频词。它揭开了当代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我们太累、太焦虑、太渴望心安。

读懂阳明心学的这四句话,你或许就能找到久违的宁静。

 

有个年轻人问一位老者:“我什么时候才能不再烦恼?”

老者反问他:“你什么时候才能不再烦恼?”

年轻人一时语塞。

这故事看似玩笑,却揭开了人生的真相:多数人的一生,都在烦恼中打转。

年轻时焦虑前途,中年为儿女操心,老年又畏惧衰老。人生似乎从没一个阶段能彻底心安。

很多人说:“等我实现愿望,就能快乐了。”

可现实往往相反——饿的时候只为吃发愁,吃饱了却有无数烦恼。即便拥有了过去渴望的一切,也依旧会烦恼不堪。

因为如果一个人永远活成昨天的模样,那么他什么时候也没法脱离昨日的烦恼。

但其实,一个人的烦恼是有源头的。

同样的境遇,有人痛苦不堪,有人却能“处处皆欢喜”。所以,每个人的困境,真正的根源都在“心”上。差别不在环境,而在心境。

即使是古代的富有四海的帝王,征服了无数敌人,可最终也难以征服自己的心。

所以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成长,不仅是外在能力的增长,更是心性的澄明。

当你开始直面“心中之贼”——贪念、执着、妄想,你就走在通向自在的路上。

终有一天,你也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阳明先生的学生钱德洪曾感叹:“先生如泰山,若有人不敬仰您,一定是瞎子。”

先生却笑着说:“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这话意味深长——看似高山巍峨,其实真正承载一切的,是脚下的大地。真正的智慧,不在高处,而在平常。

清代学者章学诚也说过:“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原来,平凡众人的生命体验,才蕴藏着最广阔的智慧。

从另一个角度看——“泰山”是我们已开发的心中宝藏,“平地”则是未被开发的潜能。若眼睛只盯着已有的能力、智慧,而忘了脚下的广阔,就失去了成长的可能。

在人生的这条路上,轻轻放下已有的成见,又能随时拾起本有的智慧,你会走得更加轻松。

成长的真正起点,在一个人确信最清澈的良知就在他心中的那一刻。看到自心的光明,他就已经找到了破除“心贼”的钥匙。

良知是什么?是脚踏实地的,还是浮在空中的?

其实,它既不是高深的道理,也不是外来的规则,而是我们心底那份最真纯的光芒。

“见孺子入井,必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刹那的善念,便是良知的显现。“致良知”的功夫,便是抓住这一念的善端,扩充开去。

曾有人说:读懂了“致良知”,内心更加舒畅自由了。但“致良知”不止是安抚人心的良药,更是实实在在能改变人生走向的学问。

当有弟子心存困惑时,阳明先生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外在的标准千变万化,唯有内心的良知才不会错。

当你再度犹豫、纠结,乃至经常性为选择后悔的时候,莫不如“致良知”——良知不会出错,它未必会告诉你当下最有利的,但一定会告诉你最对的。

用良知来决断人生,是最温柔、也是最坚定的智慧。对每个人而言,用好良知、常用常明,都是最正确的人生战略。

有位年轻朋友经常失眠。

别人打趣说:“你就是心太杂了。”

他笑笑不答,其实心里也明白——确实是想太多。

一个人每天会冒出上万个念头,若这些念头多被欲望主宰,内心自然难得片刻安宁。

阳明先生说:“无欲故静。”真正的宁静,不是逃避喧嚣,而是心中无扰。

那要怎样减少私欲?就像一块地,“草盛豆苗稀”,庄稼稀疏,杂草就疯长;反之,庄稼茂盛,杂草自然少。

心也是如此,这便是“存天理,去人欲”,唯有时时刻刻致良知,心存善念,方能去除私欲。所以,对功名富贵,不是不能去想,而是以良知主宰心,朝好的方向想。

如此,方能“动亦定,静亦定”,无论处理棘手的问题,还是休憩放松时,心中都能拥有真正的宁静。

写在最后

 

人这一生,不必急着征服世界。先学会,安顿自己的心。

太着急的人生,常伴随着虚浮、焦虑,那不是你心底里的渴望。

唯有当你能安住自己的心,真实、清明、祥和的世界才会向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