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赞美,也是一种智慧
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团队刚刚完成一个重要项目,效果超出预期。会议室里,领导大大地表扬了项目负责人,你恰好就是那位“功臣”。同事们也纷纷附和:“确实,这次她/他很辛苦,工作也很出彩。”一时间,目光聚焦、赞美袭来。
那一刻,你会怎么做?
有人说,要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大大方方地接受并承认,因为这是对自己的认可和鼓励,也是对别人表达善意的尊重。
也有人说,自己内心会非常惶恐,不敢接受这些赞美,毕竟没有团队的努力就没有如今的成就,要把成功归功于大家。
这两种做法听起来都很有道理。
但时间长了,问题可能也随之而来:
第一种,喜形于色:“谢谢肯定!这次我确实超越了自己,也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
理所当然接受所有赞扬,他们认为这是自信,是真实。
可这份“全盘接受”,很容易被解读为“真不谦虚,真觉得全是自己的功劳”,无形中抹杀了团队的贡献,甚至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埋下了钉子。
另一种,总是习惯性把一切功劳往外推:“我其实真的没做什么。”姿态极低、过度谦虚。
次数多了,也不免让伙伴心里嘀咕:“他每次都这样,是不是有点过头,甚至有点假?”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受到赞扬时的第一反应,其实更偏向第二种情况。
也许是因为从小我们就被教导:
“功劳要往外推,责任要往自己身上揽。”
于是便将“谦虚是美德”的教导刻在了心上。
那么,我们世代推崇的“谦虚”,难道错了吗?
并非如此。
问题不在“谦虚”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它的理解。
真正的谦虚,不是对外在评价的机械反应——听到赞美就条件反射般地否认。
那种否定,看似谦逊,实则透露出内心的不自信与对评价的恐惧,这才导致了之前所说的“虚伪感”。
真正的谦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清醒的自我认知,它是一种“不盈”的生命状态。
阳明先生讲:“谦者,众善之基。”
这是一种根植于文化中的处世智慧,让我们在集体中保持分寸感,让别人舒服,也让自己舒服。
所以,真正的“坦然”,并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一味推辞,而是一份源于心底的通透与稳定——
既要悦纳做得好的部分,肯定自己的付出和价值,也要清楚还可有精进的空间。
举个例子:
可以先接住善意,认可自己的付出。“谢谢领导的肯定,听到您这么说我很开心。”
再真诚点出具体伙伴的贡献。“这个成绩离不开团队每个人的全力配合,特别是XXX的策划和执行。”
更重要的是,把成就作为新的起点。“我也发现,在数据环节我们还能做得更出色,下次会尝试用新工具优化。”
这样,既不让赞美落空,也不让功劳独享;肯定了现在,也打开了未来。
有句话讲:“空则斜,满则覆。”
愿我们在每一次的被看见中,都能保持不空亦不自满的「不盈」状态。
既保留内在的动力,也在肯定中生出迈向远方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