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语录拾遗

  • 原文:语录拾遗

 

52.1】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侍坐,请问乡愿、狂者之辨。

曰: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坏矣,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惟不克念,故阔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行不掩,故心尚未坏,而庶可与裁。

曰:乡愿何以断其媚也?

曰:自其讥狂狷知之。曰: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故其所为,皆色取不疑,所以谓之。然三代以下,士之取盛名于时者,不过得乡愿之而已。究其忠信廉洁,或未免致疑于妻子也。虽欲纯乎乡愿,亦未易得,而况圣人之道乎!

曰:狂狷为孔子所思,然至乎传道,不及琴张辈,而传习曾子,岂曾子乃狂狷乎?

曰:不然。琴张辈,狂者之禀也。虽有所得,终止于狂。曾子,中行之禀也,故能悟入圣人之道。

52.2】 先生自南都以来,凡示学者,皆令存天理、去人欲以为本。有问所谓,则令自求之,未尝指天理为何如也。

黄冈郭善甫挈其徒良吉,走越受学,途中相与辨论未合。既至,质之先生。

先生方寓楼饘,不答所问,第目摄良吉者再。指所饘盂,语曰:此盂中下乃能盛此饘,此案下乃能载此盂,此楼下乃能载此案,地又下乃能载此楼。惟下乃大也。

52.3】一日,市中哄而诟。

甲曰:尔无天理。

乙曰:尔无天理。

甲曰:尔欺心。

乙曰:尔欺心。

先生闻之,呼弟子,曰:听之,夫夫啍啍讲学也。

弟子曰:诟也,焉学?

曰:汝不闻乎?曰天理,曰,非讲学而何?

曰:既学矣,焉诟?

曰:夫夫也,惟知责诸人,不知反诸己故也。

52.4】先生尝曰: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出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功夫。学问头脑,至此已是说得十分下落。但恐学者不肯直下承当耳。

又曰: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此本是学者究竟话头,可惜此理沦埋已久。学者苦于闻见障蔽,无入头处,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但恐学者得之容易,只把作一种光景玩弄,孤负此知耳。

52.5】语友人曰:近欲发挥此,只觉有一言发不出。津津然含诸口,莫能相度。

久乃曰:近觉得此学更无有他,只是这些子,了此更无余矣。旁有健羡不已者,则又曰:连这些子亦无放处。今经变后,始有良知之说。

52.6】一友侍,眉间有忧思。

先生顾谓他友曰:良知固彻天彻地,近彻一身。人一身不爽,不须许大事,第头上一发下垂,浑身即是为不快,此中那容得一物耶?

52.7】先生初登第时,上《边务八事》,世艳称之。晚年有以为问者。

先生曰:此吾少时事,有许多抗厉气。此气不除,欲以身任天下,其何能济?

或又问平宁藩。

先生曰:只合如此做,但觉来尚有挥霍意。使今日处之,更别也。

52.8千古圣人只有这些子。又曰:人生一世,惟有这件事。

52.9】先生曰: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主人翁沉疴在床,奴婢便敢擅作威福,家不可以言齐矣。若主人翁服药治病,渐渐痊可,略知检束,奴婢亦自渐听指挥。及沉疴脱体,起来摆布,谁敢有不受约束者哉?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

52.10】先生曰:舜不遇瞽瞍,则处瞽瞍之物无由格;不遇象,则处象之物无由格;周公不遇流言忧惧,则流言忧惧之物无由格。故凡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门致知格物之学,正不宜轻易放过,失此好光阴也。知此则夷狄患难,将无入不自得矣。

52.11】问:据人心所知,多有误欲作理,认贼作子处。何处乃见良知?

先生曰:尔以为何如?

曰:心所安处,才是良知。

曰: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

52.12】直问:许鲁斋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先生以为误人,何也?岂士之贫,可坐守不经营耶?

先生曰:但言学者治生上,仅有工夫则可。若以治生为首务,使学者汲汲营利,断不可也。且天下首务,孰有急于讲学耶?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何妨于学?学何贰于治生?

52.13】先生曰:凡看书,培养自家心体。他说得不好处,我这里用得着,俱是益。只是此志真切。有昔郢人夜写书与燕国,误写举烛二字。燕人误解,烛者明也,是教我举贤明其理也,其国大治。故此志真切,因错致真,无非得益。今学者看书,只要归到自己身心上用。

52.14】从目所视,妍丑自别,不作一念,谓之明;从耳所听,清浊自别,不作一念,谓之聪;从心所思,是非自别,不作一念,谓之睿。

52.15】尝闻先生曰:吾居龙场时,夷人言语不通,所可与言者中土亡命之流。与论知行之说,更无抽格。久之,并夷人亦欣欣相向。及出与士夫言,反多纷纷同异,拍格不入。学问最怕有意见的人,只患闻见不多。良知,闻见益多,覆蔽益重。反不曾读书的人,更容易与他说得。

52.16】先生曰:人但一念善,便实实是好;一念恶,便实实是恶,如此才是学。不然,便是作伪。

尝问门人:圣人说知之为知之二句,是何意思?二友不能答。

先生曰:要晓得圣人之学,只是一诚。

52.17】先生曰: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且如见人多言,吾便自省亦多言否?见人好高,吾自省亦好高否?此便是相观而善,处处得益。

52.18】先生曰:学者读书,只要归在自己身心上。若泥文着句,拘拘解释,定要求个执定道理,恐多不通。盖古人之言,惟示人以所向往而已。若于所示之向往,尚有未明,只归在良知上体会方得。

52.19】先生曰:气质犹器也,性犹水也。均之水也,有得一缸者,得一桶者,有得一瓮者,局于器也。气质有清浊厚薄强弱之不同,然其为性则一也。能扩而充之,器不能拘矣。

52.20】先生曰:“‘虽小道必有可观。如虚无、权谋、术数、技能之学,非不可超脱世情。若能于本体上得所悟入,俱可通入精妙。但其意有所着,欲以之治天下国家,便不能通,故君子不用。

52.21】门人有欲汲汲立言者。

先生闻之,叹曰:此弊溺人,其来非一日矣。不求自信,而急于人知,正所谓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也。耻其名之无闻于世,而不知知道者视之,反自贻笑耳。宋之儒者,其制行磊荦,本足以取信于人,故其言虽未尽,人亦崇信之,非专以空言动人也。但一言之误,至于误人无穷,不可胜救,亦岂非汲汲于立言者之过耶?”

52.22】郡守南大吉以座主称门生,然性豪旷,不拘小节。先生与论学有悟,乃告先生曰:大吉临政多过,先生何无一言?先生曰:何过?大吉历数其事。先生曰:吾言之矣。大吉曰:何?曰:吾不言,何以知之?曰:良知。先生曰:良知非吾常言而何?大吉笑谢而去。

居数日,复自数过加密。且曰:与其过后悔改,曷若预言不犯为佳也?先生曰:人言不如自悔之真。大吉笑谢而去。

居数日,复自数过益密。且曰:身过可勉,心过奈何?先生曰:昔镜未开,可得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自难住脚。此正入圣之机也。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