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一种博弈关系,双方在互动中都强调自己的价值。但果真如此吗?

 

从与员工的关系出发,我们总结了企业的十种状态:

 

10.理想企业:成就员工的事业发展和人生成长

9. 卓越企业:重视并积极探索如何提升员工的个人品质

8. 优秀企业:充分重视员工价值观,局部提升团队的格局与境界

7. 优良企业:以身作则建设团队,会有较多专业学习和培训

6. 良好企业:企业氛围积极,物质激励为主,员工能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5. 较好企业:以物质激励为核心,会花功夫培养员工

4. 普通企业:少量技能培养,许多关于工作态度的说教式培养

3. 较差企业:看重并利用员工当下的经验技能,很少关注员工提升

2. 很差企业:金钱至上,视员工为赚钱机器,缺乏人情味

1. 糟糕企业:“成人之恶”,纵容员工犯错

 

下面,我们用三个企业案例,来具体呈现其中的差别。

 

卓越企业

 

这是一家伴随改革开放而创立发展的民营企业,如今已稳定跻身中国500强。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其父从小就教育他:“给别人端茶就是给自己端茶,给别人搬凳子就是给自己搬凳子。”这句话如同他的人生信条,深深印刻在了他的心上。企业创立之初,他就建立了事业合伙人的机制,每个核心员工都有机会成为企业股东。企业内部奖惩分明,各项制度完善,为迅速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员工实现了车子、房子、票子的大满贯,董事长渐渐发现,企业上下反而越来越没了动力。面对瓶颈,他走进了中华文化的大门,在老师启发下,他认知到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父亲的那句教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想要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突破,就要首先实现心上的突破。

 

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这位董事长确立了要成就企业残障员工乃至社会残障人士的更高志向,并逐步向企业高管传递。他的企业在一年内举办了多次残障员工专长学习会,链接中华文化经典,激发出了他们“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动力,而这份品质又感动了其他员工——一位已经离职的高管放弃绿卡,主动回归;一位原本打算退休的创业伙伴,决心再战商场……

 

创业三十余年,这位董事长终于找到了突破企业瓶颈的诀窍:利益他人,成就他人,才能永葆企业活力。

 

优良企业

 

这家科技创新企业,成立6年便实现上市。企业上市后,行业迎来利好期,在同行企业不断通过兼并、跨行兼并迅速扩大规模的时候,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坚信:按兵不动,才能“守正出奇”。即便天天面对投资者的施压和高管的不解,他也始终将攻克核心技术作为企业发展重点。

 

很快,行业泡沫退去,他的企业凭借尖端技术,一举超越同行,甚至领先国际市场。如今,这位董事长继续广纳专业人才,持续推进研发与创新工作,力图品牌与技术双管齐下,赢得更大市场。

 

较好企业

 

一家咨询服务企业,历经十余年风雨,终于发展成为行业领军者。该企业董事长过去认为:打动不了客户是因为不够专业,因而员工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客户带去更有价值的营销建议。

 

为此,企业针对高管、中层、基层,分别设立了不同的培训机制,有关于如何带领团队的课程,有如何看懂行业趋势的课程,有如何提升服务创意的课程……在业绩考核上,这家企业同样也形成了极为细化的激励制度。

 

董事长以为如此便可管理无忧,但没想到的是,随着时间流逝,企业整体氛围越来越差,由于内部竞争激烈,同个团队也经常出现抢单情况,员工们越“卷”越累,状态低迷,许多业务骨干的工作理想就是早日退休。

 

但在接触中华文化之后,他开始意识到:专业,也许并不是能够提供给客户的唯一价值。倘若能够将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到的智慧分享给客户,无疑可以产生一份无形的价值,并且这份价值无形无限,不尽不竭。

 

如今,这位董事长决心持续践行中华文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改变带动团队以至企业的变化,最终实现让客户获得无形价值的目标。

 

1到10,对照前面提到的十个层级,企业家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正与员工处在何种状态。《道德经》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企业家想要改善与员工的关系,就要像水一样,伏在低处,甘愿托起员工、成就员工,如此,便有机会实现从彼此博弈到双方共赢之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