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企业,真的能够“无为而治”吗?结合《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一起体会“以无事取天下”的治企心法。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本章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正,即《大学》八条目——正心之意。靠一颗正天下之心治理国家,靠出奇制胜带兵打仗,靠“无为”赢得天下。

 

2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举了四种“有为”的负面例子,从反面阐述“无为”的重要。

 

· 

如果有很多不许做、不准说的管制,社会就容易失去活力,因而民众就将变得贫困;

· 

· 

如果民间散落着许多有力武器(这里的“利器”也可以理解为有智之士和有才之人),国家会因为失去这些力量的支持而变得昏庸;

· 

· 

如果人们掌握了太多技巧,社会上就会滋生各种光怪陆离之事;

· 

· 

如果一个国家的法令繁杂,那相应的漏洞也会很多,因而盗贼也容易更多。

· 

 

3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倘若能像圣贤一样,以无我之心去利益天下、化育人心,民众就可以不受滋扰而自我管理,从而实现无为治天下。

 

 

对于学习《道德经》的企业家而言,对于老子所言的“以无事取天下”,有这样几点需要注意:

 

1、首先要明白的是,“无为”并不是可以马上执行的策略,也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种必须通过涵养心性才能抵达的智慧。企业家需要花时间提升自己,经营软实力,企业才能逐渐向着淳朴、自在的理想状态靠近。

 

如果企业当下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那企业家还是需要用一些“有为”的手段,刚柔并济,一方面严厉处理不良行为,一方面以仁爱之心引领员工。

 

2、“无为”治企是一个长期的愿景,其关键在于构筑企业上下彼此信任的环境,形成企业家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紧密链接。

 

有些企业,即使企业家没有事无巨细地介入工作,即使管理者没有每天去到现场监控督促,也能积极、有效的运转,大家相互砥砺,经常产生新创意、创造新机会,就是因为氛围培养起来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每个员工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才。

 

 

3、老子一直所倡导的,是一种“大我”的境界,利益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在这样的高层面上经营人生和事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如果企业家的格局和境界没有实现超越,那么管理企业就会像打地鼠,只能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制定越来越多的制度、条例,反而导致了高昂的成本。

 

企业家以更高层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以自己的言教、身教、境教、心教去影响员工,从利益他人、利益员工出发,建设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摆脱以严苛规章管理员工、提高效率的思维,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企业就能有条不紊地自我良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