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走进情绪死胡同
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在日常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经历一些突发的艰难时刻。
比如,到手的心仪offer突然被取消,筹备很久的项目突然被叫停,快成单的重要客户突然跳单,突然收到家人朋友患重病的消息…
这时,我们往往容易陷入悲伤的情绪中,甚至难以自拔,以至于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呢?
500多年前的一天,在南京鸿胪寺任职的陆澄,接到了一封家信(陆澄是浙江吴兴人),得知儿子病危。
在古代,医疗水平有限,儿童夭折率很高。而且,交通不发达,陆澄无法及时赶回孩子身边。
看到弟子“心甚忧闷不能堪”时,阳明先生没有像寻常人一样安慰陆澄不要过于担心、吉人自有天相,而是提醒他:“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
在阳明先生看来,其和弟子平时讲学论道,都是在讨论修炼自己的心性。那么事情真的来了,怎么方寸大乱了呢?
遇到人情事变,正是检验自己功夫的时候,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有定力。一个人真正过了事上磨练这一关,方能超越遇事方寸大乱的状态。
那么,是不是说“孩子生病,父母不该忧心挂虑呢?”当然不是。
在阳明先生看来,“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父亲对孩子的爱真诚纯粹。当孩子病重时,担心挂虑是人之常情,但应在合理限度内。
人的情绪一旦过度,就掺杂了私心杂念,就不是心的本体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它调整过来,调到中正的状态上。
正如《大学》所言,“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为什么要正心?如果我们沉溺于自己的情绪中,就不是我们主宰情绪,而是情绪主宰我们。这样不仅无济于事,可能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阳明先生进一步说道:“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
人们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但往往过度沉溺于情绪,很少情绪不足。
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懂得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来引导自己。适可而止,方能合于中道。
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在担忧之余,心里一定有一个声音:“怎么才能让孩子好起来,好得更快些呢?”这就是对自己的引导。
当我们不被情绪牵着走,而是积极想应对问题的办法时,就能引导自己往中道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