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做大了,领导者真的就轻松了吗?


一位在非洲14个国家开设超市的企业家说,50家店、5000名员工,最大的挑战不是市场,不是政策,而是“放不下”手中的控制——越想培养核心团队,越忍不住在细节上亲自介入。

另一位在全国经营汤泉连锁的老板则问,在这个随时变天、无法预测的时代,作为管理者该如何稳住自己的心力,不被外部环境牵着走?  

这两位企业家同仁的困惑,正是许多企业家当前的真实写照:一边是团队“顶不上来”,一边是内心“稳不下来”。

这不仅是“战术问题”,更是一次对领导力本质的追问:企业做大后,领导者到底该如何“松手”与“沉心”?

Q 问题1:


放权之后,团队真的接得住吗?

我是一个在非洲开超市的企业负责人,目前我们在非洲14个国家开设了超市,拥有超过5000名外籍员工。从第一家店到第五十家店,几乎都是我亲自在国外带着团队一点点做起来的。

现在,我已经回到国内,开始专注于企业管理体系的优化,并致力于打造一支真正能独当一面的核心管理团队。

我能看到团队确实在努力做事,但在实际的推动过程中我总是会发现很多细节问题——不是他们不尽力,而是很多地方还不够到位。每当看到这些,我就忍不住自己下手去补救。

现在的问题是:我到底是要真正放权,把看到的问题“当作没看到”,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和成长?还是依然要继续介入管理细节,陪着他们把事情做好?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应该如何找到“放手”与“负责”之间的那个平衡点?


A 回答:


您的事业已经拓展到非洲14个国家,拥有超过5000位外籍员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也体现了您作为企业家的格局和眼光。您为亚非拉地区的兄弟创造如此多的就业岗位,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贡献。

您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世界级”的管理挑战:如何真正构建起一个自主、高效、可被信赖的核心团队?这不是简单的管理问题,而是关系到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命题。你必须有手段、有力量、有策略、有一个温暖的心肠。

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领导者不能再只靠亲力亲为去维持运营,而是要通过构建系统、信任和机制,来让团队独立成长。但“放权”并不是一味的“放手不管”,而是要有清晰的边界感和介入点。

所以,“与其让人爱,不如让人惧。”这里的“惧”不是压迫式的控制,而是指一种制度的威严与执行的刚性。无论是中方员工还是外籍员工,只要触碰到原则性错误,就必须果断处理。企业要发展,不能迁就和妥协。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句话,叫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是孔子对我们的教诲——领导者必须有力量,该指出的问题一定要指出,不能沉默。否则,员工永远无法真正成长。

与此同时,领导者要明白,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既需要方法,也需要时间、心血与方法论,这就是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

您现在已经带领企业在共学阳明心学,一起提升心灵品质,这个叫“道可顿悟”;另一方面,要同时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这个叫“德需渐修”。这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我们自己首先要有一份诚意,尤其是对企业中关键干部的培养,要花时间、花心血,去辅导、培养他们。

对于海外的员工,跨文化沟通确实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本质上,“人有东西南北,良知无南北”。最具穿透力的管理语言,不是制度,也不是语言,而是“诚意”。当你的诚意足够真切,对人足够用心,员工自然能够感受到你的温度和力量。

同时,对我们身边中国的员工,对他们要严格一些。有问题一定要指出,不指出他们怎么来提升和改进呢?

所以,不必纠结于“完全放手”还是“事事插手”之间的二选一。在该介入的地方毫不犹豫,在可以信任的地方学会退后。让团队在跌倒中站起来,才能从“管事”转向“管人”,从“管人”最终过渡到“育人”。



 

Q 问题2:


“无安可居”的时代,领导者如何稳住自己?

我是从事生活服务业的,目前在全国经营多家水疗与汤泉门店。我们大部分店面是在疫情之后开业的,眼下正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

过去我们讲“居安思危”,而现在,仿佛是一个“无安可居”的时代——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国际局势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我的问题是:身为企业负责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心力?又该如何在不确定中保持领导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A 回答: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我们的心力。

打个比方,将心力比作一棵树。一棵小的树,风雨当中就会飘摇甚至会被折断。如果是十几级的狂风,一些中等的树可能都会被吹偏。只有那些很强壮的树,才能在风雨当中依然坚定地站在那里。

现在,已经进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质性阶段,这段时间大家感受到了关税的冲击,这个冲击可能还会持续下去。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外部的环境,我们只有一条出路,就是“除了胜利别无选择”——除了做好自己,别无选择。

我们无法预测环境如何变化,就像我们无法控制天气。但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让自己更加健康,这就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只要我们本事够、本事在,当外边的环境变得富有挑战,这个时候其他人退出了,这对我们而言反而是机会。

所以14年前,也就是2011年,当时就有一句话,勉励我们自己,也勉励身边的同学,叫“停止抱怨,开始行动,能做多少是多少。”也许我们的本事、能耐有限,但至少可以停止抱怨,先行动。

在今天这个世界,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动荡,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要不要被卷走。

外部变化、地缘政治、国际贸易,很多是我们没有办法影响的地方,我们不要抱怨说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所以才如何如何。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我们必须接纳这个现实。

那么关于提升心力,有几点建议:

一、认清自己“能掌控什么”

把精力集中在“我能做什么”上,而不是“世界为什么这样”。用可控的小胜积累确定性,稳定内心节奏。

二、建立自己的“能量系统”

很多同学反映:“在学习营能量满满,但一回到公司被团队的冷水一泼,激情就没了。”——这其实是缺乏内部系统支撑的表现。

所以,重点要提升两个模块:一是个人能力提升;一是团队执行力构建。希望大家回去后不只是“燃一次”,而是能够“稳步升温”。

三、构建战略思维与深度思考能力

刚刚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心力”,但归根到底,还是战略性认知力的问题。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家的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团队管理、情绪波动,实则是对“未来怎么看、怎么选、怎么走”的判断不清晰。

真正的战略思维,无法靠别人给你方案,而是要通过“结构性追问”自己一步步逼近本质。

这就是我们现在推行的“五轮共创”训练——针对一个问题,连续五次向下追问,层层深入。只有穿透表层,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路径。


有句话说,企业家的领导力是心力的体现。提升心力,从源头开发董事长心中无尽宝藏,才有力量激活团队潜能,在一个个真实场景中,直击本质,实现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