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清华学霸:从建高楼到筑心桥
“群龙无首并非无序,而是兼具乾卦的自强不息与坤卦的厚德载物,这便是‘群龙无首,吉’。”
在近期4.0战略万人大会上,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正出自润泽园教育90后讲师艾则之口。从《易经》到王阳明,他为听众展开一幅“未来5~10年世界变革与中华文化引领机遇”的思想画卷。
有企业家忍不住举起手机拍照,在社交平台赞叹:“难得一见的青年才俊”。
谁能想到,这位侃侃而谈的青年,人生轨迹曾几度转折。
11年前,艾则以711分新疆理科第二的成绩考入清华土木工程系。但实习时,他发现建筑行业的商务应酬并不适合自己。
毕业后,他本计划去英国深造,却因母亲突发车祸而搁置留学计划。后来,他进入一家著名互联网公司,但这依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事业。
直到2021年,他接触到中华经典与商业智慧的融合,才终于明白——自己真正渴望的,不是建造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而是搭建另一种“建筑”:用思想影响他人,用智慧帮助企业家成长。
对这位90后来说,30岁前的这场蜕变,让他重新定义了“成功”——它不再关乎外在的高度,而在于能为别人带来多少真正的价值。
6月28日,润泽园战略大会上,艾则现场分享。
“建房子的人,还是喝酒的人?”
在清华读书时,艾则曾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设想——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用精密的力学计算,确保每一栋建筑的安全与稳固。
“建筑师负责设计外观,而我们要确保房子不会倒塌。”
没承想,还没离开清华的大门,他心里的梦就塌了。
艾则曾先后在几家地产公司实习。当他在广州某知名房企担任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时,这个行业的真实面貌渐渐清晰起来——与他最初的想象相去甚远。
“周一到周五,其中四天都在陪客户喝酒应酬。”
专业能力让位于人情世故的现实,让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方向。毕业后,他并未进入建筑行业,而是选择了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
那时在线教育行业正处在风口,虽然和土木工程专业毫不相干,但艾则被这个行业的可能性深深吸引。
他至今记得当初选择转行时的想法:“互联网教育能跨越地理限制,把优质资源送到每个角落——这比在酒桌上谈项目有意义得多。”
然而,这股热潮在2021年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戛然而止,他所在的知名教育机构也未能幸免。
“那段时间真的很煎熬,整个行业都笼罩在迷茫中,同事们都在为未来担忧。每天走进办公室,我都不禁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直到某个清晨,他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认真思考过未来了。他决定把积攒的年假全部休完,给自己七天时间。
这宝贵的七天里,他只做了两件事:去润泽园参加面试,以及,让自己真正静下心来。
润泽园青年讲师艾则。
一次面试,改变了人生轨迹
初次到润泽园面试的场景,艾则至今难忘。
在28号会议室,立平老师和几位同事的谈话让他感到耳目一新——没有互联网公司里常见的KPI压力和数据焦虑,取而代之的是对“做人”智慧的探讨。
“这里氛围太不一样了,”艾则回忆,“就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更令他惊讶的是,像很多优秀的年轻人都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这让他不禁思考: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们?
虽然学的是理工科,艾则一直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闲暇时最爱看历史书籍和纪录片,这个爱好让他对润泽园的文化理念格外认同。
但真正让他决心留下来的,还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在互联网教育公司工作时,他常常困惑:“我们喊着要让教育更普惠,但实际做的真符合这个目标吗?‘双减’政策后,这种困惑更强烈了。”
面试时,他特意向润泽园创始人白老师提出了这个疑问。白老师回答:“教育产业化不是问题,关键是要回归到国家倡导的正轨上。”这句话解开了他长期以来的心结。
就像建筑需要承重墙,人生也需要价值支点。
在润泽园,艾则既参与课程研发,也站上讲台授课,同时担任企业战略顾问。这一多重角色的背后,是一段逐渐清晰、不断突破的成长历程。
最初,艾则在风雷老师的引导下进入内容研发领域。在正式站上润泽园的讲台之前,他曾长期为风雷老师撰写课程,包括《战略夜话》的策划与课件制作。
那段经历充满挑战——课程思路常被彻底调整,甚至临近交付仍需重写。高强度的打磨,让他快速提升:从最初的“书生气”表达,到逐渐学会站在学员角度思考,让内容更接地气、更易理解。
这一过程中,他体会到“人逼一逼,总能逼出潜力”的道理。反复推翻与重建,不仅锤炼了他的内容研发能力,更让他学会在压力下保持高效输出。他为风雷老师撰写了近20门课程,每门课程近7000字,积累了扎实的功底。
艾则第一次正式登台演讲是在2022年一场学习会上,当时他分享了个人加入润泽园的历程。尽管只是短短十几分钟的发言,却让他初次体验到面对企业高管时的忐忑——“台下都是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我凭什么给他们讲课?”
立平老师告诉他:“以生命唤醒生命——只要真诚分享,自然会打动听众。”这一理念让他开始调整心态,不再纠结于“权威感”,而是专注于传递真实的价值。
而真正的突破发生在2023年的新疆之行。
“真正的突破,始于对他人的真诚帮助”
两年前,在贵州龙场举办的一次战略共创会上,新疆某集团董事长与团队讨论西梅产业项目,有人因条件艰苦提出异议。
董事长讲述了一个故事:他在考察时遇见一个小女孩,寒冬里只穿着单薄的衣服,两只脚光着没有穿鞋,因为家里太穷,一双鞋要两个姐姐穿完传下来,结果传到她这儿鞋坏了,买不起新的,因此只能光着脚冻着。“我们赚钱到底为了什么?”说到动情处,这位企业家眼含泪光,“经营企业的意义,是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艾则曾前往新疆调研这家企业的西梅产业园,体验到了果农真实的工作场景。
曾经是茫茫戈壁的土地上,种满了果农亲手种植的西梅果树,虽然辛苦,但重要的是能看见希望。
他想起自己在房地产实习时,醉酒的项目经理拍着他的肩膀说:“这行就看谁能把成本压得更低。”
两相对比,艾则赞叹这位新疆董事长的格局,“他想让边疆果农有尊严地富起来。这种温暖的人文关怀,才是商业的本质价值。”
事后,艾则分享了自己在新疆产业园区走访的见闻,尤其提到当地农户因企业帮扶而改善生活的故事。艾则话音未落,那位董事长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在众人注视下,这位年长者径直走到艾则面前,张开双臂给了他一个结实的拥抱。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年轻的艾则瞬间红了眼眶。
艾则在新疆产业园区走访,与当地农户合影。
他第一次感受到“利他”的力量——“原来自己的声音,真的能点燃他人”。
如果说这次经历让他领悟了“利他”精神,那么随后的一次战略共创会上,则让他见证了这种精神的力量。
会场上,艾则不仅要协助企业上下同心,更要通过方法论与集体智慧,帮助企业明确未来两到三年的战略方向。
当时,原计划1.5小时的讨论,在艾则的引导下,团队共创延长至近3小时。高管们从最初的“董事长独断”转变为全员畅所欲言,最终共同认可了战略方向。
“共创,真正让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己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传授方法,而在于唤醒团队的智慧与信任。”
从幕后到台前,从方法论实践者到战略引导人,艾则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一点:真正的突破,往往始于对他人的真诚帮助。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言行能切实改变他人时,自信与使命感便会自然生长。
“以前我接触阳明心学时,曾停留在‘知道’层面。但在润泽园,尤其是2022年跟随立平老师‘练功夫’期间,自己开始逐字逐句对照自身的起心动念。例如,‘以生命唤醒生命’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写课、讲课、做顾问工作中的真实体验——既用自身经历影响他人,也被阳明先生的智慧所唤醒。”
面对“90后不好管”的标签,艾则以自身为例回应:这一代人更在乎工作能否带来“价值感”。例如,在新疆企业学习会项目中,其董事长的拥抱让他感受到“被认可”;在战略共创中,看到团队因自己的引导而达成共识,这种成就感远胜于物质回报。
艾则坦言:“我们不是拒绝管理,而是渴望做有意义的事。”
“未来,我希望自己可以为家乡多做贡献,帮助更多的人。”这个梦想在他心中愈发清晰。
结 语
年龄从不是交流的屏障。
资深同事的智慧与年轻一代的锐气可以自然交融,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真正的隔阂不在代际,而在心态;真正的价值不在输出,而在发心;真正的成长不在独行,而在共进。
曾经追求效率的艾则,如今更在意能否真正帮到别人。那些熬夜修改的讲稿,那些反复推敲的方案,背后都是一份想要触动他人的真诚。
每一代人都是传承者,也都是开创者。保持学习,保持真诚,这就是最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