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5后的体证:为什么战略和人心息息相关?
“企业要长久经营,不仅要懂市场经济学,更要掌握政策经济学。”6月28日,在润泽园教育的4.0战略万人大会(以下简称“628万人大会”)上,润泽园教育战略研究院顾问黄宇宸谈到。
会上,润泽园教育提出了“四条路径”(主航道路径、突破规模路径、创新驱动路径、橐龠生态路径),为企业提供从宏观政策到认知突破、赋能产业链、打造“兄弟连”等层面的体系化指导。黄宇宸负责了主航道路径和突破规模路径这两个话题的演讲。
作为628万人大会主会场的8位青年讲师之一,黄宇宸出生于1996年。2023年,黄宇宸加入润泽园教育。短短两年多时间,黄宇宸已从初入职场的新人成长为在万人大会上独当一面的青年讲师。
一位年轻的95后,如何阐述如此宏大的话题?精彩纷呈的演讲背后,有着怎样的曲折?在润泽园教育的两年里,他是如何成长和担当起来的?
以下是黄宇宸的采访分享(有删节):
好的战略应该考虑人性
2021年,我从伦敦大学学院(UCL)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咨询公司为企业客户做战略规划和咨询。
为了给客户提供最佳的决策建议,我们需要研究和分析各行各业。而似乎,各行各业都有属于它的机遇和挑战。
以芯片行业为例,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芯片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芯片技术的研发难度极高,国际竞争和地缘政治因素也给其带来了不确定性。
类似的,其他行业也有着这样的两面性。
作为创业者或者想要跨界的成功企业家,他们到底怎么选行业?这是我当时心里最大的困惑。
于是我跳槽到了一家甲方公司,试图站在甲方的立场上去理解战略。
我当时的直属领导告诉我:就一位成功企业家而言,当他去选择一个新的行业去跨界,比起机遇和挑战,影响他决策的因素更多是价值观。
在我那个年纪,从来没有从价值观的角度想过这个问题。当我从领导那听到这样的答案,心里非常震撼。
到了甲方公司,我又发现,一些设计精良的战略往往很难落地。加上我领导的升迁,我又感觉自己回到了无舵之舟的状态。
这一次,我遇到了润泽园教育的机会。在最后一轮面试环节,候选人有机会向这家公司的创始人白立新老师提问。
我把心中这一困惑说了出来。我记得很清楚,白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因为你的战略没有考虑到人性。”一针见血,我再次被震撼到。这也成为我决定加入润泽园教育的动力之一。
作为一家互联网教育机构,润泽园教育以阳明心学、《道德经》等中华经典文化为依托,助力企业的战略创新。
在润泽园教育的这两年里,我逐渐体征到以阳明先生为代表的中华圣贤所说的本心和人性,也慢慢领会了白老师在面试时说的那句话背后的深意——不能触及人心的战略,不是新时代的好战略。
最近,为解决当下企业面临的战略困境,润泽园教育提出了4.0战略,倡导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在“心”上用功,提升自己的格局境界,并且带领自己的高层、中层、基层一起提升格局境界,提升整个企业的能量场、橐龠场。
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一次机会,去观察、研究企业家战略如何落地,也可以深度思考自己的人生战略。
并不是所有事都只能靠自己
其实对战略和人性的思考与关注,和我小时候的经历密切相关。
我老家在温州,爸妈早年都在海口的部队工作。因为感情不和,他们在我还没上小学时就离异了。
之后,我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妈妈平时工作很忙,基本没空管我。小学一二年级,外婆和外公轮流到海口照顾我;三四年级,外公外婆把我带回了温州;到了五年级,我又回到了海口,周一到周五住校。
周五放学后,也没有人来接我,妈妈和继父在部队走不开,我只能自己骑自行车回家,饿了也只能自己煮泡面充饥。
有段时间,我晚上一个人在家里,怕黑,心里总担心有鬼怪冒出来,直到同学的妈妈送了一本《圣经》,才让我得以度过年少时光里的漫漫长夜。
这种近似“留守儿童”的经历,导致我从小形成的价值观之一是,所有事都只能靠自己。
来润泽园教育后,我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
尤其前段时间,公司让我参与628万人大会的项目。作为课程研发人员,我在一开始只参与每日一小时的大会内容共创。
直到活动开始前一周,我才收到通知会作为大会的青年讲师之一。从配角到主角的变化,让我的心突然变得很紧。
我当时的念头是,作为配角,大会还有伙伴兜底。现在我突然成了主角,就感觉这事是我一个人在干了。即使有人帮我,我也会觉得最终只有我在承担责任。
但事实是,大会开始前的那一周,我和内容组的伙伴们几乎每天都共创到深夜。共创结束后,我还要单独和老师过一遍演讲的内容。整个过程中,老师和伙伴们对于这个项目的重视和付出程度远超我想象。
6月27日中午彩排时,我不是很在状态,发挥得不太好。彩排结束后,我心里很不痛快,感觉辜负了大家的期待。坐在台下休息的时候,我很难受。
忽然,白老师走过来拍了我的肩膀:“你需要赋予演讲更多的情感,和台下的观众有更多的链接。”
简短的三四句话,让我内心升起了不少力量。我能感觉到,老师很希望每一位伙伴都能成长起来。
到了6月28日的早上,我看到观众们陆续入场。我逐渐感受到,台下的每一个人,都和我父母是一样的人。他们看我,可能也跟看孩子一样,期待我能展现出好的状态去感染他们。
我想到我讲的这两个主题,尤其是主航道路径。因为父母和继父都是军人出身,我对与国家同频的主航道路径感受还是比较深的。台下很多人都对国家有强烈的同频渴望,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具体去做,这激发了我的表达欲。
从舞台侧面到中央演讲位的那条道很长。彩排时,我是侧对着观众走向演讲台;正式演讲时,我则是带着笑容注视观众走向演讲台的。这让我感觉自己在情感上与大家实现了链接。
我的演讲结束后,诺大的会场掌声雷动。伙伴们纷纷祝贺我,还有人对我表示:“以前还觉得你挺高冷的,我从没想过你能这样讲,很温暖,很棒。”
这让我很欣慰。老师的鼓励、伙伴的帮助、学员投给我的善意眼神,都让我觉得很有能量。这是从小到大得到的光环与荣誉所不能比的。
与妈妈“破冰”
以前,我会把我的“高冷”归于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的核心归到妈妈身上。但到润泽园教育后,我最大的认知突破,就在于与妈妈的关系上。
还没正式入职的时候,心力资源的伙伴曾邀请我去龙场感受润泽园教育的学习会。
第一次身处公司的线下课堂,我感觉云里雾里,没有认真听,也记不住。直到学习会进入反省和父母的关系环节,我沉浸了进去。
我想起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住在海口的家。妈妈叫我吃早餐,我没有答应。后来,她开始叨唠起来:“年纪轻轻就不吃早餐,身体容易出问题……”
不耐烦的我,回怼妈妈:“我吃不吃早餐,关你什么事啊?过去这么多年,你都不管我,现在管我干什么啊!”
接着,我和妈妈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当时,我心里有个强烈的念头:妈妈一直不关心我,也不认可我,总在指责我。
但当我进一步叩问自己:妈妈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当我提笔写下这些事情和念头,又代入妈妈的角色,我突然想到:作为女性,尤其作为一名女军人,妈妈过去那些年也许过得很不容易。
谁不希望家庭圆满,夫妻和谐,共同教育和陪伴孩子长大呢?但,在人的一生中,身不由己的事情太多了。妈妈不是不爱我,不关心我,而是有她的无奈。
而那次,妈妈埋怨我不吃早餐,也只是担心我的健康。
写到这里,我再看自己前面写的念头,眼泪突然控制不住地流。反省结束后,我还把自己关在学习会会场旁边的厕所隔间里哭了半小时。
第一次反省就这样,完全在我意料之外。
后来,一位同场的伙伴跟我说,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年少时光里的负面情绪积压了太久,在这次反省中终于得到了释放。
反省环节的结尾,是给父母写封信。
我给妈妈写道:“……虽然我平时在家里沉默寡言,但其实一直知道您是很辛苦的。对于您的唠叨,虽然我有时候不理解,但我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能理解到妈妈对儿子的那颗关怀的心……”
写完信后,我有点迟疑:要不要真的把信给妈妈看?毕竟过去这些年,由于复杂的家庭关系和长期的陪伴缺席,我跟妈妈的情感链接并没那么深。
但这位伙伴给我注了强心剂,他建议我:“一定要把信给妈妈看。”我听他的,把信的内容用手机拍下来,当场发给了妈妈。妈妈看完给我发了一段语音,我不记得具体的内容了。
但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在公司上班。妈妈突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带着哭腔跟我说:“我突然觉得,有你很幸福。”
虽然不知道妈妈当时经历了怎样的心流,我也没有细问。但当她说完这句话,我也突然感觉,一股暖流从耳朵传到大脑,经过心脏,传到身体的各处毛细血管。难以名状,却很释然。
6月28日的演讲结束后,我在第一时间把带有我演讲内容和照片的新闻通过微信发给妈妈看。
结果,她高兴得到处转发。虽然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但那就是一位妈妈对自己儿子满满的爱啊。
(黄宇宸和妈妈)
结 语
为什么一家企业的战略和人心有关?为什么一个人的个人战略和人心有关?
黄宇宸的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动。原来,心上装了多少人,在做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展现出来的智慧和能量完全不一样。
孔子说:“孝悌之道,其为仁之本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当一个人和妈妈在心上链接,就链接了生命的根。根深树大,枝繁叶茂;当他和公司的同事、学员、合作伙伴在心上链接,其人生战略便更容易扎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