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不再为促销买单,我们还能靠什么赢得客户?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以前只要推出促销,店里就人满为患;打个价格战,销售额立马就上去了。可现在,这些招数都不灵了。

 

有这样一家企业就面临这样的困境。作为行业龙头,他们曾经风光无限。但市场寒冬来临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促销活动门可罗雀,老客户也在悄悄流失。

 

改变迫在眉睫。在润泽园课程的学习中,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推出“爱家卡”。这张卡不仅不赚钱,每卖出一张他们还要倒贴几百元。很多人不理解:现在赚钱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做赔本买卖?

 

但正是这个决定,让他们完成了从“卖产品”到“爱客户”的根本转变。当他们放下“卖什么”的执念,专注“客户要什么”时,市场给出了惊喜——老客户回来了,新客户主动找上门,连团队都变得更有干劲了。

 

这不是简单的营销策略调整,而是一次经营理念的重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听听这家企业董事长的真实心路历程。

  

内蒙古通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涵

 

促销失效背后的真相

 

在行业鼎盛时,我们的日子确实过得很滋润。以乌海市场为例,巅峰时期我们独占60%的市场份额,产品几乎供不应求。那时,团队普遍存在一种心态:“咱们产品这么好,客户除了我们,还能去哪儿买?”

 

当你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时,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销售团队每天忙着接单、发货,甚至连基本的客户拜访都很少做。反正客户自己就会找上门来,何必费那个劲呢?

 

正是这种安逸的状态,让我们忘了思考:客户为什么选择我们?他们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到底满意在哪里?还有哪些潜在需求是我们没有满足的?

 

当市场环境骤变,新对手不断涌入,我们才意识到:传统促销和价格战已不再奏效。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润泽园的百日奋战”计划为我们提供了破局思路

 

但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

 

说实话,刚开始我心里也没底:投入整整100天做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这种犹豫不决的情绪,不知不觉就影响到了整个团队。印象特别深的是,我们的电器公司为了找方向,前前后后开了40多场共创会,可就是找不到突破口,那段时间大家都很焦虑。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邀请润泽园的老师作为外部智囊。当内部动力和能力有限时,适当借助外力确实能带来转机。但最关键的还是董事长本人的决心——领导松一扣,执行垮一片。

 

贵州一品药业等案例已经验证:当这种转型模式真正落地,依靠积累的势能和团队自驱力,确实能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所以问题的本质很简单:董事长是否真的准备好带领团队突破困局?如果连这个决心都没有,其他方案都只是隔靴搔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转型路上必须直面的现实。

 

  

“我们给的,真的是客户要的吗?”

 

在做“百日奋战”的过程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场从“产品思维”到“客户思维”的彻底转变,是企业全员思维模式的升级——从单纯卖产品转向真正爱客户

 

过去,我们长期陷在产品思维里,整天琢磨“我能做什么”“我能给客户提供什么”,虽然也绞尽脑汁对客户好,但始终停留在“我们有什么就给什么”的层面。

 

问题在于——我们给的往往不是客户真正需要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我们缺乏客户思维。很多同事感到委屈,认为自己都掏心掏肺把最好的给客户了,还能怎么做?客户不领情难道是我们的问题?

 

这不是客户的问题,而是供需错位——我们既不了解客户的显性需求,更不懂他们的潜在需求

 

“百日奋战”的核心,就是要反复围绕客户做功课: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如何满足那些未被言明的需求?只要完成这个思维转变,在市场竞争中就能脱颖而出,这个价值无法估量。

 

现在全国市场都很难,可我们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工作热情反而超出预期,也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所以这件事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必须要坚持做好。如果总想着资源不够、条件不成熟,就永远迈不出第一步。

 

实践证明,真正的决心能够激活资源。而这份决心的源头,来自董事长。


在首期“百日奋战”中,我们发现:只要子公司负责人稍有犹豫,团队士气就会在两个月内迅速涣散。没有高层的持续推动,转型注定难以持久。

 

实际上,胜负关键就在于思维转变——是盯着自家产品,还是真正读懂客户?要打造能打硬仗的团队,必须董事长亲自挂帅,各业务线一把手全程参与,形成上下贯通的执行力。


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天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市场竞争,更是自我革命。最大的阻碍不在外部,而在组织内部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百日奋战”的本质,就是突破这些看不见的束缚。

 

破局之道

 

机制只是辅助,核心是保持团队同频。

 

当共识难以达成时,我们锁定了一个关键指标——“百日穿透点”。通过反复共创和深度推演,层层剖析问题本质。

 

过程中,有人质疑:“这真是最优解吗?”  

 

我们电器公司在确定“爱家卡”项目时,开了近40场共创会。这些会议的核心就是回答一个问题:这件事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要知道,每卖出一张“爱家卡”,公司要倒贴几百元。很多人不解:现在赚钱这么难,为什么还要贴钱?但经过40轮共创,团队终于明白:这个穿透点是经过验证的——还有比它更适合长期发展的选择吗?

 

只有充分共创,才能让团队心服口服。

 

一位董事长问:在事业部自主权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各事业部负责人真正落实“百日奋战”战略?

 

我的做法是:每天从早8:00到晚18:00,中午稍作休息,与参加“百日奋战”的部门逐个进行1小时沟通。作为董事长,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全程参与。

 

说实话,有时看到提交的成果,真的会崩溃。这不是普通的压力,而是彻底的失望。但我忍住情绪,带领团队逐个环节突破。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就这样一步步推进。

 

只要有两三个部门做出成绩,就会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团队自发行动。这就是最有效的推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