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句话:
“做事要合乎中道。”
但,什么是“中道”?
表面看,它似乎是避免“左”与“右”的极端,选择一个中间地带。
可是,若“中”只是指左右的正中间,它就又变成了一条死规矩。
你我都知道,真实情况远比这复杂。甚至,哪怕是同一件事,今天这样做是“中”,明天可能就成了“偏”;对这个人是“中”,换一个人可能就成了“过”。
正如阳明先生所言:
“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
“中”,不是外在固定的刻度尺,而是“天理”在当下的具体呈现。
而天理本身,正是生生不息、随时变化的“易”。
那么,既然天理会因时因地而变,我们如何把握它?
阳明先生给出了答案:“良知即天理。”
所以,“中”,不是执着于外在的教条规范,而在于倾听并遵循当下“良知”的声音。
然而,我们难免会产生疑虑:如何保证当下良知的声音,就是正确的?
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何为“正确”——
它并非绝对的黑白对错,而是指在特定情境下的做法“恰当”。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
某个时刻,基于当下所见、所感,做出了一个认为正确的选择。
但事后回看,可能因为结果不如预期,或是知道了更多隐情,于是怀疑:我当时是不是错了?
比如,工作上为了维护团队的公平,拒绝了一位同事的请求。
后来得知,他的家人当时突然重病,心里难免有些过意不去。
于是反思:当初的判断是否有些偏颇?
然而,回到当时的情境:
拥有的信息是有限的,考量是真诚的,决断是出于公心——在那一刻,就是能做出的最恰当选择。
“天理”的奥妙,正体现于此:
不是事后用结果来评判,而在于是否用良知去判断和行动。
有时需要严厉,有时需要宽容;有时需要精进,有时需要收敛。
因时、因地、制宜。
这以守持本心为根本的动态平衡,便是“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