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何胜任一千种工作?
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前几日,一位朋友因岗位调动而困惑:是勉力于不擅长的新职,还是另觅所长的天地?
我答道:何须苦恼?人之一生,足以胜任千百种工作。
这份底气,既源于实践,更深植于中华智慧。
一年前,另一位朋友曾欣喜分享他的突破。他本是资深业务员,在公司业务转型之际,面对同事对新领域的束手无策,他临危受命。
“起初我也忐忑,”他坦言,“但为保项目不夭折,我倾注了远超以往的心力去思考,组建团队,摸索路径,最终竟奇迹般地跑通了业务。”最初,他或许仅凭一份“舍我其谁”的担当,实际能力近乎空白。然而,正如《中庸》所言“至诚如神”,精诚所至,心生万法,自能绝处逢生。
这印证了孔子的箴言:“君子不器。”人非器皿,岂有固定形状、用途之限?
回顾人类发展史,一个既无尖牙利爪,又缺少绝对力量优势的族群,何以历经万险,成为这颗星球上最具优势的物种?
孔子的智慧给出了答案——人的可贵,不在天生禀赋之高下,而在其强大的学习能力与无限的成长空间。胜任一份工作的能力在你之内,胜任千般工作的潜力,亦在你之内。
可惜,许多人却画地为牢,将自我禁锢于过往经验的方寸之地,将一年活成了三百六十五次重复。于是,有人“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有人十年如一日,青丝成白发,但才能却极少长进。
人皆有惰性,惧怕成长的阵痛,如同婴孩眷恋羊水的温床。每一次突破边界,都如离开羊水初尝空气,必然伴随不适。但我们必须清醒:若一生沉溺于“羊水”,非但无法成长,终将溺毙其中。
有了“君子不器”的觉醒与破界的勇气,又该如何应对新工作中的重重挑战?
我认识一位被誉为“问题杀手”的朋友,数十年来为数百家企业化解无数棘手难题。其秘诀何在?过往经验固然是基石,但更关键的,是当下做出精准判断的能力。
真正堪当重任者,绝非数十年重复做好同一工作,而是日日迎接新挑战,皆能举重若轻。
这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一方面,诚如苏格拉底所洞察,从鞋匠到政治家,每个岗位皆有其独特技艺,承认工作的专业性不可或缺。但另一方面,我们更需体悟孔子所言:至高的才能,其实是“空空如也”。
阳明先生对此精辟阐释:“盖圣功之本,惟在此心纯乎天理,而不在于才能。从事于天理,有自然之才能;若但从事于才能,则非希圣之学矣。”最高深的功夫,根本在于修养此心,使其纯粹合乎天理大道,而非汲汲于增长具体的知识技能。
当此心澄澈如明镜,则洞若观火。面对任何新难题,所需的智慧与能力,皆可应时而生,随心而取。
知识广博、技能精湛,或可开拓一方天地;但过往的一切,是资粮,也是负累。唯有回归“空空如也”的本心,方能心生万法,横扫六合,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