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美好人生在这里
当下,人们最大的渴望,莫过于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可美好究竟从何而来?
一个小故事给了许多人启示:
在一片幽深的丛林里,静静伫立着一棵大树。它独自生长了几十年,从未引人注目,直到某一天,终于有人停下脚步,凝视它。
然而,不同的人眼中,看到的大树却各不相同:
木材商人看到的,是这棵树能出多少木材,价值多少钱。
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这棵树是什么品种,生长了多少年。
而诗人却被它生命的气韵感动,更看见了它与森林的和谐美感。
正如大家熟悉的那句话:“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欠缺的是感受美的能力。
可如何在普通的生活中,寻找到人生的美好呢?
那位带给中国人诗意灵魂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异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
在这最平常不过,乃至最不幸的现实中,庄子却以最纯真的灵魂,发现了一个最绚烂、最具有诗意的世界。
原本只是小鱼的鲲,只是小鸟的鹏,在庄子的笔下,却成为了“不知其几千里也”的世间巨物;那水渠中出游的“鲦鱼”也拥有了快乐的灵魂;那翩翩起舞的蝴蝶,在物我两忘中,成了庄子的化身……
徜徉在这诗意的世界中,庄子更领悟到了鲜为人知的世间真谛。
庄子何以可能?或许可以用他自己的话解释:“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人心中的嗜欲,既是障碍看清世界和谐规律的迷雾,也是遮蔽发现美的眼睛的叶子。
类似的话,孔子也曾给弟子讲过。
子夏向孔子请教说:“《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是在讲什么?”
可以感受到,《诗经》只用短短几个字,就将一位如蒙娜丽莎一样巧笑嫣然、明眸流转的美丽女性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几句诗何以有如此魅力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最重要的以朴素、洁白的底色作为描绘的背景,底色纯洁,这简单几笔足以传递神韵。
诗的境界,不在绚丽的辞藻,而在创作者的心。若心地如白纸一般朴素、洁白,便可捕捉那最令人动容、最让人感同身受的美。
生命如歌,岁月如诗,每个人的人生都如那诗歌般美好,只待你我去发现。
前人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平素难以察觉它美的形象。等到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见家在画图,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美学家叶朗说:美是超实用、超功利性的;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
超越了一颗实用的、功利的心,你会打开一个美丽新世界。
你看,冬日的阳光里,你端上一杯热气氤氲的茶,这不就是美好吗?
你看,夏日的晚霞中,一丛芦苇沙沙作响地摇曳着,一只飞鸟缓缓划过天际,这不就是美好吗?
你看,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你晾好了刚洗完的衣服,看到爱人与孩子在后院的草地上嬉戏,这不就是美好吗?
超越了“是否有利”的衡量方式,用心细细品来,你的生活本身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支动人的歌吗?
这份美好不才是值得你珍惜的吗?
美好人生不在远方,就在你的身旁,只等待你用一颗美丽而热爱生活的心去发现。
就如那首歌唱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如果内心有太多闲思杂虑,生活便只有眼前的苟且;而内心洁白朴素,便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