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言志:请以终为始设计你的人生
如果今天我们有幸跨越时空,能够向古代先贤请教一个问题:“这一生,怎样才算过得好?”或许,他们会给出一个相似的答案——那便是“志”。
“志”这个字,自中华文明的上古时期流传至今,看似朴素,却支撑起无数人精神世界的根基。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尚书》亦云:“功崇惟志。”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往往决定于他志向的指向。
立志究竟是什么?是功成名就、青史留名,还是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先贤的回答却往往出人意料。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场景:
孔子与弟子们闲坐,问起各自的志向。
子路说想治理大国,使百姓勇敢守法;冉有希望治理小国,让百姓安居乐业;公西华则愿在宗庙大典中辅佐君王,维持礼乐有序。
而轮到曾点时,他放下手中的瑟,从容答道:“暮春三月,穿上春衣,与朋友们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迎风吟咏,然后尽兴而归。”
孔子听后,深深赞叹道:“我赞同曾点的志向。”
再看另一则故事。孔子问弟子们的志向:
子路说:“愿有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享,即便用坏也无憾。”
颜渊说:“愿不自夸善行,也不强调自己的辛劳。”
弟子们又问孔子:“夫子,您的志是什么?”
孔子答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两则故事让我们看到:圣贤之志,并非追求显赫功业,而是对人格境界的追求。
这种对人格境界的追求,也呼应了《道德经》中的智慧:“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真正的志向,并不在于个人能获得多少荣耀,而在于能否以充实而有光辉的人格照亮他人,并在此过程中成就自己。
回看中国历史,能写诗的人何其多,但唯独杜甫被尊为“诗圣”。这份尊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诗艺精湛,更因为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
他一生困顿漂泊,却始终念念不忘百姓疾苦,在最悲凉无助的时刻,却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之志。
杜甫的诗格与人格高度统一。他的诗歌不是单纯的抒怀,更承载着深沉的道德关怀和历史责任感,而这都源于儒家兼济天下的最高理想。他的生命之志,超越了个人的成就,最终铸就了千秋“诗圣”的美名。
这正是立志的本质:志不在功名,而在人格;志不在得失,而在胸怀。
人生的真正课题,从来不是“要做成多少事”,而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谓“以终为始”,就是常常想一想:
当生命走到尽头,别人会如何评价我?
有多少人会因为我真心落泪?
我曾帮助过多少人?
我留下的,是一份冷漠,还是一份温暖?
我能否坦然说一句:此生无憾?
真诚回答这些问题,你也会找到你的人生之志。
结 语
人生并非一张随意涂抹的草稿,而是一幅需要用心描绘的画卷。若没有志向作为指引,画笔便只能漫无目的地挥洒,最终留下的只会是空白与遗憾。
立志,正是以终为始,为人生定下方向。当我们走到生命终点时,都能坦荡地对自己说:这一生,我曾真心爱过人,也曾真诚行过事;我没有辜负自己,也没有辜负这人间。
正因为有这样一份志向,你我的人生,才有可能走向圆满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