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的感觉,比钱更让人幸福
1996年冬天的一个午后,农机公司的大门“哐当”一声落下,像是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聚在门口的人群渐渐散去,如一声叹息消散于风中,无声、杂乱,又各自坠入命运的角落。
人群中,王献峰拎着工作时的私人物品,站在街口。风从厂区吹出,卷起尘土,也卷走了她心底的踏实。
父亲是一名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的老兵,他常说:“活着,就要奉献。”
但那一刻,她只觉得——活着,首先要吃饭。
街对面,一个背着布包的女子正挨家挨户推销化妆品。王献峰看了看,心想:“我,一个国营厂的正式职工,怎能干这事?丢不起那人。”
谁能想到,后来她也从那个角色起步,30年后,竟成了当地最大的化妆品经销商。
那声关门的“哐当”,并不是结束,而是她另一段人生的开场锣。
下岗与拐角小店:从迷茫到希望
下岗那年,她每月两百多元的工资戛然而止。家庭的支柱塌了一半,未来一片空白。
她注意到,总有人背着包到单位推销化妆品,态度平平,却能卖出去。
当正式职工的时候,她对这样的挣钱方式不以为意。下岗之后,当她琢磨到这个挣钱门路,心想:这事看似低微,却也是一条出路。
回家后,她鼓起勇气对丈夫说:“我想试试推销。”
丈夫出身于公职家庭,她担心他会嫌丢人。没想到,丈夫拿出自己工资的一半,塞到她手里:“这100块,就当启动资金。实在卖不出去,就都买下来,算我送你的生日礼物。”
那一刻,她的眼眶湿了。那是被信任、尊重与爱点燃的希望。
她暗暗发誓:“我不怕辛苦,一定要干成。”
然而现实冷得刺骨。
她背着两大包货,气喘吁吁地爬上四楼,去找读书时要好的老同学。没想到,对方见她,脸色一变,忙说:“快走,我们这儿不让推销,别再来找我!”
她待在原地,泪水在眼眶打转。
那天,她从楼上走下来,一步一泪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功。”
这样的冷眼与拒绝,在她最初的推销生涯里几乎天天上演。去门店推销,被熟人装作不认识;去单位推销,又被门卫拦在门外。可她没有退缩。那股“我一定能行”的执着,让她咬牙挺了下来。
几个月后,她攒下点钱,租了一个最偏的铺位——市场背后的拐角,年租金4000元。这是她的第一家店。
每天清晨,她早早来到店里,擦玻璃、理货架,把小店打理得明亮又舒心。面对三三两两的客流,她告诉自己:“只要有人推开这扇门,就是希望。”
她立下店规:坚决不卖假货。
别人卖十块的洗发水,她进价正品成本就十六块三,她卖十六块五,利润只剩两毛。有人还嫌贵,她笑着说:“我这是真货,要是觉得亏了,我把钱退给您,这瓶算我送的。”
她还用一个笔记本记录顾客的名字和生日。每逢生日,她都会打电话祝福,送上小礼物。
有一年,一位顾客冒雨赶来,只因为接到了她的祝福电话。她递上精心包装的口红,附一张手写卡片,上面写着:“生日快乐,每一天都是最美的自己。”
顾客看着卡片,眼圈微微泛红,轻声说了一句:“谢谢你。”
一股暖意在她心中荡漾——原来,生意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真心。
从拐角到公司:责任的温度
王献峰的父亲王凤山,是一位老党员、老战士。他常说:“你名字里的‘献’,是无数战友用生命写下的。”
那份信念,成了她心底最坚韧的底色。无论遇到什么难,她都告诉自己:“献”——迎难而上,为别人多做一点。
为别人多做一点,王献峰做生意就格外真诚。而这份真诚不仅带来了顾客,也吸引了第一位员工——一个回族女孩。
她原本只是常来串门,渐渐熟络后,便留下来帮忙。王献峰知道她家境困难,不仅给她涨工资,到了冬天,还亲手为她织了围巾和手套。接过这份温暖,女孩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滑落。
女孩出嫁时,王献峰被请去参加婚礼,是全场唯一的汉族上宾。作为企业负责人,她第一次体会到——被信任、被需要,是怎样的幸福,也让她明白,“真正的成功不仅是盈利,更是赢得人心。”
此后,她对市场里的生意人一视同仁,实行“平进平出”,只要是市场人来买货,几乎不赚钱。
口碑传开,小店生意越来越好。几年后,她一步步扩大规模。
1997年开首家分店,1998年引进名品,1999年迁入大店,2000年购得首个自有店面。
随着企业迈入新阶段,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给员工缴养老保险。
因为一位与她同岁的员工曾说:“你开一天店,我就干一天。”
王献峰想:“要真干二三十年,老了干不动了怎么办?我得给她买养老保险。”
社保局答复:“个体户不能为职工缴纳,除非注册公司。”
于是,她正式注册了公司,为的是给员工一份保障。
她说:“我不能让她们老了没依靠。”那时的她,把员工当家人。每周,她请大家来家里吃饭,喝酒、聊天、唱歌,笑声不断。
如今,公司里司龄20年以上的员工占三分之一。大家常说,最快乐的,是当年那段同吃同住、亲密无间的日子。
迷失与觉醒:心的回归
企业发展迅速,荣誉接踵而来。
王献峰成了人大代表、妇女代表,社会活动不断。她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纸上,光环越来越亮。
可在光环里,她逐渐迷失了。脾气变得暴躁,眼里看不到姐妹们的好,看到的只有问题。老店长们一个个都被她骂哭过。
曾经能推心置腹的姐妹,如今见了她都小心翼翼。
年会上,大家排节目,为她准备生日惊喜。她被感动得流泪,心里却知道,那份真情已被身份隔开。“抓管理”的同时,姐妹们之间的关系却走向了失控。
她的生活被应酬与会议填满。家成了旅店。丈夫沉默,她焦躁,争吵成了常态。
“我以为他该理解我,但他只看到我不顾家。”
外界的赞誉越多,她的内心越空。
夜深时,她常常失眠、流泪,心里不断问自己:“我到底在忙什么?”
2012年,她按下了工作的暂停键,把企业交给员工,带着女儿去秦皇岛陪读。同时,她报名开放大学,学习汉语言、法学、心理学、婚姻家庭教育,从“掌控者”变成了“学习者”。
那几年,她重新懂得了“放手”的意义,也修复了那段失去温情的婚姻。
但命运并未放过她——外孙出生后,她与一家人奔波于北京求医,心力交瘁,无力再发展事业。
直到2022年,一通电话让她的人生再次转弯。
当地妇联推荐她参加润泽园的学习。她本没打算听,却在手机那头听到一句话:“真正的成功,是以良好的心灵品质,依道而行,利他、利社会,达成幸福觉悟的人生。”
那一刻,她深受触动:“原来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不是事业更大,而是心更亮。”
她当即报名学习。四天课程后,她拨出三个电话:
第一个给丈夫:“我想重新干起来。”丈夫说:“我理解你,干吧。”
第二个给财务,了解资金情况。
第三个给高管:“我们继续开店!”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然后响起坚定的回应:“四姐,我们听你的,干起来!”
她重拾力量与决心,团队的信心也一点点回来了。
内蒙古影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献峰
一路向学,从润泽园到索菲亚大学MBA
结 语
回到企业后,王献峰带领团队学习润泽园课程,确立新的战略:从卖场到道场,从业绩到幸福。她将企业建成家庭幸福型企业,开始关注员工家庭——孩子考上大学,家长上台领现金奖;邀请员工带父母来公司聚会,给员工的小孩子们过六一节。她坚信:“员工家庭幸福,企业才会稳定。”
她也把爱带回家。每天给婆婆打电话,陪她聊天;婆婆生日那天,她做了视频短片在家庭聚会上播放。丈夫紧紧抱住她:“媳妇,谢谢你!”她笑了,心中涌起久违的宁静与温暖。
她持续投身公益:为灾区捐资捐物、资助贫困学生、为困难家庭雪中送炭。53岁时,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时,她在心底对父亲说:“爸,我会像您一样,把一生奉献给人民。”
如今,她已拥有20家门店,带领着一支充满信任与温度的团队。她常常这样说:“幸福,不是财富的堆砌,而是内心的安宁、家庭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
带着父亲的教诲、家人的支持与员工的信任,她继续走在奉献的路上,也继续在幸福中,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