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与舌头的智慧,破解人际困局
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为什么最亲密的关系反而最容易互相伤害?“勺子难免碰锅沿”,即使是亲密无间的一家人,也时常因各种琐事产生摩擦。
在这世间游历几十载,我们有多少磕磕碰碰,又有多少不愉悦的纠纷,人与人的摩擦,正是最消耗心力的根源之一。
如何创造更为愉悦的人际关系呢?我们从阳明心学的智慧中寻找答案。
阳明先生的弟子董萝石在笔记中记载了一段故事:
阳明先生五十四岁时回到家乡,讲学之余,也时常游历大好山水。
这年八月二十三日,先生游历了天柱峰,归途中经过朱华山麓。
山脚下有处幽深的山坳,溪水与林木环抱萦绕,青石小径曲折蜿蜒。
行至更为幽邃之处,四周寂静全无喧闹。其间有一户人家,楼阁高耸如林,庭院花竹清雅秀丽。
先生虽出入官场,宦海浮沉,但一直心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心愿,想要择一处幽静的地方专心讲学论道。
此前,这户人家曾委托中间人要将宅院卖给先生,但因路途遥远,当时未能立契成交。
这天,阳明先生见到这处房屋后,十分喜爱,面露欣喜之色,后悔当时没有成交。
可随即他猛然醒悟道:“我对此地心生喜爱之情,但原主人又何尝不是真心喜爱呢?此时我只有贪占之念,却无体谅他人的忠恕之心了。”
于是先生马上引导自己的念头。
直到走过朱华岭四五里地后,这念头才彻底平息。
归来后,先生将此事讲给弟子们听,弟子们也不禁心生敬畏。
为什么阳明先生要将这一件小事,特意讲给弟子们听呢?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藏着处理人际关系的终极智慧。
其实,很多人将这个世界默认作了一个玻璃瓶:在有限的世界中,就需要相互挤压、相互侵占,才能获得更多的空间、资源,自己退后一步就要被挤到墙角。因此常人有贪心、有胜心、有傲心……唯独少了一个“恕心”——一颗能体谅他人、宽容退让的心。
而这颗恕心,恰恰是抚平我与人关系的良药——向前一步,是小我与小我的挤压;宽容退让一步,相忘于江湖,是大我的相互成全。
贪人之有,不若成人之美;胜人者有力,不若自胜者强;怒而无威,不若自重而威……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以为妨住的是别人,实则自己也没有了展足之地。
所以,当弟子请教有没有一句话值得终生践行时,孔子说,“其恕乎”,大概也就是一个恕字了,这也是孔子的“一贯之道”。
而阳明先生也曾对弟子讲起:“‘恕’之一言,最学者所吃紧。其在吾子,则犹对病之良药,宜时时勤服之也。”
虽然古圣先贤已为我们指明了恕心,但不少人都说,实践实在困难。如何开发出这颗恕心呢?孟子将这点讲得很透彻。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我们最大的错觉,就是“我是孤立于世界的”,别人是别人的一片天地,我有我的一片天地,因此对立对抗、冷眼旁观成了许多人的常态。
但孟子告诉我们,“万物皆备于我矣”,我生于这片天地之中,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体的。我与他人,不是两个毫无关系的孤立个体,而是如手足、唇齿一般紧密联系的一体。
试问有谁忍心用牙齿咬舌头,用手指戳眼睛呢?我们爱护自己的舌头、眼睛,又怎么能忍心去挤压手足一般的人呢?又何妨给他人一些舒展的空间呢?
所以,孟子讲自问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无愧于己,坦坦荡荡,这是人世最大的快乐;对待他人,如保赤子,如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始终坚守宽容、体谅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最大的仁爱。
天地一体,物我两忘。忠恕之道,不是让自己低头忍让,而是看清一个真相——我与身边的每一个人,乃至万物皆是一体,只为不负天地生我之灵明,我愿意成就身边的每一个人,因而我能体谅他人的情感、接纳他人的种种不是。为人留一片空间,也是为自己开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