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全球:一家企业如何在内卷与国际压力中破局?
1999年,当中国农药行业还在粗放式生长时,一家名为“海利尔”的企业悄然诞生。它的创始人葛尧伦,在创业第一天就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以创新为起点,让上市的每一款产品都必须经得起市场和用户的检验。
这不是一句空话。30年来,这位山东企业家穿着沾满泥土的鞋,走遍全国农田。当同行追逐快钱时,他却把双脚更深地扎进泥土里。
2017年,海利尔登陆上交所的钟声响起,葛尧伦被媒体称为“山东农药行业的奇迹”。但在他心里,“离土地最近的人,才能看清行业最远的未来。”
当我们追问这位64岁的企业家成功秘诀时,他的回答朴素得令人意外:在田间地头出真知。
真正的远见,从来不是俯瞰众生,而是把自己种进客户的生命里,长成他们需要的样子。
接下来,让我们听听这位“泥土里的战略家”的讲述,看看他如何在行业里找到创新与坚持的真谛。
海利尔药业董事长 葛尧伦
好产品会说话
30年前,当我还是一名果树技术员时,亲眼看见了农民们的困境:由于当时农药质量低劣,病虫害肆虐,时常有苹果、梨等果品烂在地里,农民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
这种痛心的场景在我心中点燃了一团火,成为我创业的最初动力。
我深知农药对农民的重要性,选错农药可能毁掉一年的收成。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推动我创立了海利尔。
从创业第一天起,我就确立了一个核心原则:无论企业发展快慢,都要始终如一坚持做好产品。市场上充斥着效果不佳的产品,而我们决心做真正能为农民解决问题的农药。
2003~2004年,我们在原药合成上没有经验,这顶着巨大风险投入数亿元研发上原药,虽然因此吃了不少苦头,但这个战略决策也为海利尔奠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0多年后的今天回头看,这个选择依然正确。
在农药行业深耕30年,我见过太多赚钱的机会。但我始终坚信,专注做好一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把农药这一行做精、做专、做强,就能在任何存量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们从不折腾,不投机取巧,不贪图快钱,更不沉迷无谓的应酬和折腾。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把每一款产品在这个行业做到极致,真正具有话语权。
“不在创新中进步,就在市场中灭亡”是我们的信条。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药行业面临严峻挑战:病虫害肆虐却缺乏有效防治手段。
我们从制剂药创新起步,开发出一系列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
创新不仅是海利尔的生命线,更是我们对农民、对社会的责任。
我从技术员做起,一直扎根田间、服务农民,我的动力很简单,就是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看到产品和服务能真正帮到他们,这种成就感让我无比快乐,也是我坚持的原因。
企业转型,从“心”出发
近年来,我们最大的挑战是,为农药行业创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这个挑战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显得尤为艰巨。
团队规模从600多人要逐步扩大到2000人,但真正考验人的是让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试验、与农民打交道、完成地里的工作。
如果不去做,就无法实现目标,更谈不上推动行业的发展。
2022年,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参加了润泽园的学习,接触了《道德经》和阳明心学。
起初担心这些经典晦涩难懂,但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结合商业案例和战略思维,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些思想的现代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这句话击中了我。
我开始反思自己好胜、好强的性格,意识到起心动念的重要性,并逐渐调整思维方式。
这让我下定决心,要把圣贤文化融入海利尔的企业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海利尔带来了深刻影响:
团队管理上,我们建立了以“家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氛围,增强了凝聚力和归属感。
战略决策上,《道德经》的“无为而治”和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成为我们的哲学基础,让管理更注重平衡与实效。
员工成长上,通过“照镜子”“观照”等方法,帮助团队提升自我认知和修养。
我相信这种融合将为海利尔注入更深厚的精神动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我曾带领团队参加润泽园的「战略共创会」。
过去,我们管理团队主要依赖制度和规则,简单直接,甚至有些粗暴——任务未完成和出现问题时,往往直接批评或处罚,很少关注背后的原因或成员心态。
通过共创会,团队和高管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现在,大家更注重从“心”出发分析问题,比如反思任务未完成是否因心态、沟通或目标设定问题。
这种转变让团队氛围更和谐,效率也提升了。
我们还开始采用一对一交流,帮助成员制定个人战略,鼓励他们“立志”,让团队更有方向感和驱动力。
不过,我有时仍会困惑,尽管多次反求诸己,团队似乎并不完全领情,这让我感到烦躁。
后来我意识到,不能总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团队。
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不同,我需要更耐心地引导他们。
这种认知让我变得更柔软。以前我常批评、处罚人,现在虽有改善,但仍需不断训练自己,避免回到旧习惯。
总的来说,共创会让我们从“以制度为中心”转向“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升了团队凝聚力,也让我在管理上更成熟和包容。
不断学习和为自己设定不同阶段的目标,这两点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我热爱学习,并且始终在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
这些目标并不在于赚多少钱,而在于我能成就什么。
在这个行业中,我的目标就是做到第一,做出好产品,真正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才能感到自己与众不同,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不下田就下岗,不下乡就下岗”是我在润泽园学习后提出的理念,旨在填补行业空白,让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提供科技服务,直接触达农民,特别是种植大户,帮助他们科学用药。
我们的产品虽然单价高,但用量远低于传统农药,且用量少持效期长。通过科学用药,农民能降低成本、看到显著效果,真正实现增产增收。
挑战中的制胜之道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稳步增长,但市场信心仍然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旦选定一个产业、制定好战略,就必须坚定执行,不能轻易动摇。
这些年,我们面临行业内卷,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巨大冲击和压力。
但只要企业选对了适合自己的产业,并且在这个领域做到专业、专注、有特色,就一定要坚持下来——坚持、再坚持,最终一定会迎来胜利,把企业做好、做精、做强。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关键在于看清未来的方向。
只要这条路是光明的,哪怕短期内亏损或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
与祖国同频共振,才是最大的商道。
2017年,海利尔成功上市。但说实话,我从未过多考虑财富的问题。我的关注点始终在于如何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好。
海利尔拥有优秀的品牌、团队和战略,我相信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更大的发展。
我并不觉得自己已经成功,反而觉得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海利尔的研发宗旨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最终解决他们的痛点,专注研发农民真正需要的产品。
当前,农民的痛点是技术匮乏和劳动力成本高,我们的目标就是研发高效农药,技术服务人员帮助他们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品质从而增收。
只有好产品,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未来三到五年,我们将坚持长期主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我们积累了近20年的研发经验,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全球创新农药领域的重大突破。
海利尔的产品已出口到东南亚、南美、美国、欧盟等市场。全球化战略对我们至关重要。
国际市场潜力巨大,而中国产品在创新、品质和性价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的研发能力在行业内具备竞争力,这也成为我们在全球市场持续开拓的关键。
未来,海外市场将成为公司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实现200亿销售额,其中70%到80%将来自国际市场。
只要坚持专业、专注、全球化布局,企业一定能实现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