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小郑博栩曾坚定地对妈妈说:“我不要回到企业接你的班。”

但是十几年过去后,郑博栩却心甘情愿回到了企业。一心不想接班的二代,咋就愿意接班了?

 

“我的妈妈经营着一家药厂,小时候只觉得她是个‘工作狂’,满心满眼都是工作,感觉我在她心里可能连1%都没占到。天天见不到她人,就算在家也永远都是在看资料。”郑博栩回忆。

“别人家的妈妈都是棉花糖,而我的妈妈却像钢铁侠,强势,还很难去做一些温暖的关心和表达。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没有在爱里长大。”

 

爱的匮乏感,让年少的郑博栩忍不住去做出对抗,“之前我还离家出走啥的,结果走了没两天就生病了,没办法,自己又回家了。”

“为啥我的妈妈就不能像别人的妈妈一样?”这样的不解,几乎贯穿了郑博栩的整个童年和青少年。后来,加拿大留学归来,几经辗转,郑博栩也像妈妈一样,踏上了创业路,从事的也是医药行业。

“自己当老板后,感觉老板太不容易了。我发现,老板和员工想的、做的、理解的,完全都不一样。最多时候,我带了10人团队,我想,我妈一年带300多人的团队,到底咋带的,天呐,简直要了命。”

“创业反正是没成功,我们基本上就是就几个人,流水却做到了1400万。但是,因为前期投入比较多,每个月固定成本也比较多,就一直没有盈利,处于每个月亏一点儿的状态。确实,自己创业过后就发现,想干好一个企业,真还不是那么简单的。”直到现在,郑博栩的这个公司还处于持续经营的一个状态,同时也在寻找机会,去做一些更多的突破。

 

也许是创业跌了跟头,让郑博栩又多了一个视角,去看待自己的母亲。

昔日,母亲埋头工作的背影,在郑博栩看来,也不再完全是疏离的母爱,好像也藏着更深刻的东西。

有人曾分析过,为什么很多二代不愿意接班?是因为太辛苦,他们从小看着一代的背影,看到他们没日没夜,一年365天几乎全年无休。如果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能吃上饭,能生存下去,犯得着那么辛苦吗?创业本身不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吗?在这个辛苦程度上,很多二代不愿如此。

但是,创一代做不到,没有办法退出来。企业做到了一定的资产,不能想不干就不干,身上肩负的是那么多员工、那么多家庭,那么多钱投入到厂房、设备以及生产资料中。所有的生产资料,如果企业倒下了,那么它就没有价值,就浪费了社会资料和金钱。

真正创业过的郑博栩,开始对母亲多了一些理解。

创业者九死一生,这种苦,不是谁都能受得了的,但是,母亲创业二三十年,韧性如野草生长一般,仅这一点,就让郑博栩非常敬佩。她常常在想,母亲的力量来源于哪里?作为一位女性,母亲为什么愿意去吃这样的苦?

答案,是在她深入了解自家企业后,慢慢地,触摸到了一些更根本的问题。

 


 

“因为进入医药行业,就要对自己代理的产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介绍给别人。后来,我也开始逐渐地去了解自家工厂生产的产品。这一了解不要紧,我发现,我们企业生产的产品很不一般。”

“每一个产品,都分为原研药和仿制药。一般来说,国外生产的就是原研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进口药。2000年左右,进口药很贵,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老百姓普遍能吃上药、吃得起药,就开始大力推进仿制药的研发和生产。

“我们企业是1999年成立的,有些产品就是国内首款仿制药,在那个时候,还是非常厉害的。但后来我发现,即便是仿制药,我们都是按照原研药的标准来做的。甚至有些产品的质量、疗效、副作用都超过了原研药。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面是做工程的,效益很好。母亲突然接手一家药厂,还把制药的水平做到了这样的程度,到底是为什么?”

郑博栩从母亲口中,逐渐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2008年,我的外公因为糖尿病产生的并发症引发了脑血栓,入院后,基本上处于一个半瘫的状态。家里花了500多万,才让他恢复成一个勉强能走路、能运动的老人。妈妈当时思考说,天下能有多少人能够有这样的经济实力,花500万去救助一个老人?为什么就没有便宜一些,又有效的药物,解决糖尿病的难题,让并发症少出现,甚至不出现?

“也是同年,我的曾祖父,因为药片很大,卡在了喉咙上,最后窒息失去了生命。

“2004年,我外婆去医院输液,因为液体的杂质超标导致了外婆昏迷,差点失去了生命。

“这三件事加在一起,让我母亲感受到,原来药品这么重要。一个药品,如果生产得不好,或者工艺质量不好,对我们老百姓的身体不仅有伤害,而且还会有性命之忧。

“尽管母亲接手时,这个药厂已经亏了4000多万,账上现金只有20多万,但因为家里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母亲下定决心,要研发出好药,能够治病救人的好药。”

 


“在这样的初心下,企业在母亲的带领下,铆足了劲,去生产好产品。

“‘我如果要做一款产品,要么就不做,要么我就必须超越仿制药甚至进口药的质量标准。’母亲放话说。

“结果也证明了母亲的承诺,我们一共研发20多款产品,每一款产品都超越于同行的仿制药,其中有三款产品超越了进口药,突破了进口药的质量标准。

“当初亏损的企业,在母亲的带领下,几年后就盈利了。

“越深入了解母亲,了解企业,我就越深刻感受到母亲的韧性。如果说,我一直追求的是母亲的小爱,那么现在我感受到,母亲有一份大爱,她把这份爱投入到了广阔天地间更大的群体里。

“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了1.4亿,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如果我们能够研发出这么好的产品,价格又不是特别高,让更多患者吃得起、吃得上,然后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生命状态,那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母亲常说,‘做药就是做慈善就是行善积德’,以前我不懂,也听不进去。可当我看到患者宁愿自费,也要在网上购买我们生产的药品,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能够极大地降低腹泻、腹胀、呕吐等这类的副作用时,我才逐渐体会到母亲的这份坚持有多珍贵。” 

兜兜转转,郑博栩尝试过不同的行业,做过不同的工作,她一直没有找到愿意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但后来,她在深入了解企业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而且很坚定。

“我很幸运,进到企业后,我发现自己就契合上了,两代人共同来做这样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让我感觉既幸运又幸福。”


 

二代接班,接的到底是什么?

可能,面对这个问题,郑博栩找寻到了她自己的答案。她说:“当看到母亲经营企业的使命后,很多我们之间发生的小家庭上的问题,都像汇到了江海里,消失不见了。它是真的消失了。虽然两代人,有时候也会发生冲突,但在更高维度上,我们同频了。这些小问题,就不足以成为真正的问题。”

传承不是复制,而是使命同频。《道德经》讲:“大成若缺,其用不穷。”无论是一代还是二代,我们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现实环境也是如此,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成为那个有大成就的人。因为使命就是我们在心上追求圆满的过程,就是向上向善的心安过程。有使命的牵引,两代人终会高处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