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工匠”顾兵:从走进客户现场到走进客户内心
清晨5:30,顾兵老师已端坐电脑前,调试设备。这个动作,他坚持了736天。
20分钟后,全国各地近350位企业家或高管陆续上线。每天6:00~7:00的成长例会,讨论的都是企业最真实的痛点:
团队能力跟不上发展,怎么办?一号位力不从心,怎么办?三年目标如何落地?
这些问题背后,是中小企业转型的集体阵痛。而顾兵的角色,已从“咨询顾问”蜕变为“落地工匠”——过去四年,他在润泽园平台上,深入30个行业,累计30000小时辅导,只为一个目标:让战略从纸面走进现实。
从“解决问题”到“走进问题”
25年前,自动化专业的顾兵推开普华永道的大门。他没想到,这段旅程会让他从代码编写者,变成企业成长的陪伴者。
顾兵的第一个任务是参与远程开发日本地铁ERP系统,“繁琐的需求沟通流程,严谨的设计,开发和测试过程,每行代码都要反复审核,有时要修改五六遍。”日本程序开发的严谨让他第一次见识到软件开发的国际标准。
项目尚未结束,他就被调往广西来宾的法国能源电厂项目。与隔壁的国企电厂相比,这家外资企业采用截然不同的运营模式:法国人将整套管理体系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几乎不做本地化适配,“像交钥匙一样直接落地。”
但真正让顾兵震撼的,是一位法国女顾问,“她带着生病的孩子坚守岗位,在当地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孩子头上插着输液针,一挂就是三天。”这种困境中依然专注解决问题的态度深深触动了顾兵。
不久后,他被调到三九医药项目,负责定制系统的开发管理工作。这是一家药品销售企业,促销业务规则复杂多变。那些日子,顾兵白天和业务人员梳理各类销售折扣规则,晚上回来协调团队调试代码,“最后客户业务主管都惊讶,IT人员比他们还熟悉促销规则。”正是这个项目,顾兵的项目角色从技术开发顾问开始转向业务咨询顾问。
2002年,IBM收购普华永道咨询部门。顾兵加入IBM管理咨询部,有机会参与中国石油、波导手机、大长江摩托等大型企业的系统实施和落地转型咨询服务项目。
2006年,顾兵参与新奥燃气的全面信息化项目,历时6年完整地把战略规划报告实现落地,完成了一家民营企业的IT及业务整合,帮助企业“把规划变成结果”。这是他职业经历中第一个极具挑战的项目,也是职业生涯中的一次转折点,开始从业务顾问转型行业顾问。
“最难的是收集每户的燃气数据,项目初期连门都敲不开。”顾兵说,“要实地走访三百万户家庭,就像做人口普查。”
早期行业发展不规范,加上并购多家老煤气公司,数据标准混乱。燃气数据是新奥的核心数据资产。这是新奥燃气从地方企业转型全国集团的关键一步。而统计这些数据,历时三年。
困难中,难免有分歧。顾兵回忆,“有人想走捷径造假,但我们坚持实地收集。走过最难的路,其他挑战就不算什么了。”
“每次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起那段经历。”顾兵说,“真正的转型没有捷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在咨询公司,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预算和交付要求,“如果你多掌握一项技能,项目经理就能省下人力成本。”
在长期实践中,顾兵逐渐形成了“持续突破边界”的工作哲学。比起写代码,他更愿意待在客户身边,帮助客户解决难题。
但对顾兵来说,走进客户现场只是开始。
润泽园
落地工匠的修炼:从“事”到“心”
2020年,一次偶然的相遇,顾兵的咨询生涯迎来新的飞跃。
当顾兵踏入润泽园的那一刻,他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企业家。这些深耕行业数十年的区域龙头,虽然规模不大,却面临着与大企业同样复杂的商业挑战。
这位曾经引以为傲的咨询专家突然发现,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竟显得“不合时宜”。就像用手术刀为西瓜“解剖”,专业却不接地气。
在与企业家深度交流中,顾兵发现:必须从“事”的表象穿透到“心”的深层——“团队带不动”背后是价值观的迷失,“部门推诿”之下藏着信任危机。
在咨询公司时,他曾隐约感受到这点,“当年设计报销流程,若基于‘人性本恶’的前提,流程会充满怀疑和检查;而相信‘人性本善’时,流程就变得简单高效。”
这与润泽园的理念不谋而合,并且润泽园将其系统化为“心-道-德-事”的方法论——通过提升企业家的格局境界,在更高维度建立信任,让问题自然消解。
“过去,我要走进客户现场;现在,我要走进企业家的心里。”顾兵找到了新的成长路径。
在与企业家多次沟通后,顾兵逐渐触摸到中小企业真正的痛点,“团队涣散、增长停滞……这些具体难题的背后,藏着经营者的认知卡点。”
就像中医需要望闻问切才能辨明病因,解决企业问题同样需要穿透表象、直指核心。与此同时,顾兵捕捉到企业家们更深层的需求:他们渴求的不仅是专业方法和解决方案,更是一份持续而温暖的陪伴。
于是,一个在常人看来近乎苛刻的陪伴计划应运而生——每天清晨6:00至7:00的线上“成长例会”。
“这个时间很特别,”顾兵解释,“既不会被日常琐事打扰,又能让企业家带着清醒的头脑开始一天。”最初只是尝试,没想到一做就是四年多。
在这场持续的例会中,顾兵完成了一次关键转身——从解决问题的人,到照见问题本质的人。
在过去736场(注:这个数据还在累积)成长例会上,顾兵见证了一个个企业蜕变的时刻。
“每次看到企业家带着困惑而来,带着知见改变而归,这种成就感无与伦比。”顾兵说,“最令人欣慰的,是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发生。”
湖南珂信董事长陈历宏的“十怕十诺”就是最好的例证。陈历宏曾深陷管理困境,虽然斥资让高管们参加了各类培训,企业战略却始终悬在空中,无法落地。
在成长例会上,陈历宏把这个困扰抛了出来。经过与多位企业家反复讨论后,一个清晰的行动方案逐渐成形。他们梳理出患者最担心的十个问题,并对应做出十项具体承诺,每一条都量化到具体金额和操作流程。
如今,在集团官网上,“十怕十诺”不是口号,而是全员必须执行的铁律,如误诊赔10万,举报红包奖1万。
“十怕十诺是我们上下同频的抓手。”陈历宏说,“每天各医院都要上报执行情况——发现问题了吗?赔偿到位了吗?若未兑现,CEO将受严厉批评。承诺必须履行。”
一次,因护士打针失误,医院主动赔偿。金额虽小,患者却深受触动:“你们把病人当人看,这份真诚让人感动。”
陈历宏感慨:“千金难买一个‘好’字。有形的一两百元,无形的影响力更大。一件小事,就能让患者相信——医院是真心为他好。这就是口碑。”(关于陈历宏的具体案例,可点击文章最后链接了解:成大事者,须有破局重生的能力)
然而,这样的转变并非易事。在课堂现场深受启发的企业家比比皆是,但能从认知到行动,往往成为最难跨越的鸿沟。
为了打破这个循环,顾兵推出“三小时落地圆桌”,深入企业现场辅导。在实地辅导中,他发现了更深层的问题:中小企业转化能力弱,缺少把想法拆解落地的能力。
落地圆桌现场
落地圆桌现场有位做教育的企业家,在课堂上收获了做“皮实教育”的战略建议,但回去几个月都没动静。
顾兵帮他分析:“皮实教育”可以细化为“皮实孩子”“皮实老师”“皮实家长”; 董事长自己,也要成为“皮实企业家”。就这样,战略被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
从了解企业家的苦与痛到辅导战略落地,顾兵发现,很多企业家还需要更具体的帮助。于是,“百日奋战”诞生了。在课程中,顾兵会带着企业家们写出未来百天的蓝图。
“这是一个行动的抓手。在这个过程中,更加能暴露出经营者心力、能力等各方面的卡点和痛点。”顾兵分析。
“百日奋战”计划成就了不少企业家,比如安徽的王泽春总。他们能成功落地,顾兵认为其核心在于:“一是企业家持之以恒的信任与坚持,二是对过程的专注而非结果。”(关于王泽春的具体案例,可点击文章最后链接了解:从"孤胆英雄"到"群雁齐飞":一家餐饮企业的团队进化密码)
真正的突破需要时间沉淀。“关键是建立机制、培养习惯、带动团队,”顾兵说,“成果会在积累中自然显现。”
与企业家们相处的日子里,最动人的莫过于见证他们的蜕变时刻。顾兵感慨:“有人兴奋分享业绩突破,有人探讨管理心得。这些真诚的交流,是最珍贵的馈赠。”
现在的顾兵,走进了企业家们的内心世界。“大家不只是讨论具体的管理问题,更会分享各自的困惑、焦虑和期待。心与心的链接,往往比任何专业的解决方案都更有效。”
结 语
从咨询顾问到落地工匠,顾兵老师躬身入局,与企业家们并肩作战。
这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心态的沉淀——把自己放得更低,让行动变得更实;视角从“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一颗纯粹的服务之心。
“工匠”二字,意味着甘愿做琐碎的事、解决棘手的事。唯有如此,才能从“外脑”变成“自己人”,从“提建议的人”变成“一起打仗的人”。
深入客户的实际场景,深入问题的核心地带,最终走进客户的内心。这条路没有捷径,但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