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医疗界,陈历宏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业内甚至流传着“在大是大非面前,陈历宏就是倾家荡产也会站在大家面前。”

 

名气的背后,少有人知道,陈历宏在民营医疗这条路上,经历了什么?

 

医疗行业,投入大,回报慢。一台医疗仪器,少则几十、上百万,多则几千万。另外,对于老百姓,尤其看肿瘤疾病,习惯信任公立大医院,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一家民营医院?更关键的是,民营医院自负盈亏,一旦投资人资金链断了,医院可能难以为继。

 

而陈历宏在民营医疗领域,被人交口称赞,他做对了什么?

 





创办肿瘤医院之初,陈历宏曾立志,“做良知医疗的典范”。殊不知,他最初的理想,并非如此。


陈历宏出生在农村,儿时的梦想,是做一名乡村医生。

“村子七八百户人家,只有一名村医。”老百姓看病难,是他儿时印象最深刻的事。

后来,他在公立医院担任过医生及管理工作,其间接触到众多因经济原因难以承担癌症治疗费用的患者案例。

30年前,陈历宏所在医院的某位专家,被发现患肺癌晚期。

“家里一万块都拿不出来”,专家的爱人手足无措。

陈历宏得知后,他说自己做梦也想不到一个著名专家会没钱治病。

一方面,患病的专家家庭确实有困难。另一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从1999年初开始启动的。“没有医保,全靠自费。”

陈历宏认为,自己作为医院院长,职工遇到困难,但凡有点能力,肯定要帮忙。

他东拼西凑了五万,交到专家爱人手上。除此,陈历宏还安排专车送患病专家到省会城市治病。

实际上,当时他所在医院,营收并不理想。陈历宏出任院长前,医院一度发不出工资,濒临倒闭。

“当时自己也很困难,但员工遇到这么大的事,我必须管。”

目睹了众多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得到适当治疗的癌症患者案例,他想为更多人,提供更方便的就医条件。“让没钱的人能看得起病,让老百姓看病不再困难。”

走上民营肿瘤专科医疗这条路后,他说自己的使命是:“立志做良知医疗的典范,立志做攻克癌症的无畏战士。”

然而,现实比理想残酷得多。

医疗行业,投入大,回报慢。一台医疗仪器,少则几十、上百万,多则几千万。另外,对于老百姓,尤其看肿瘤疾病,习惯信任公立大医院,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一家民营医院?更关键的是,民营医院自负盈亏,一旦投资人资金链断了,医院可能难以为继。

疫情之后,很多行业营收呈现断崖式下降,民营医疗的处境也不乐观。

疫情期间,陈历宏的医疗集团遇到了困难,“这三年,压得喘不过气来,连进药的钱都没有了。投资方没钱再投,也没钱发工资了。”

“当时集团一年工资支出达上亿元。”

陈历宏原以为,欠薪会导致人才流失,“至少得有一半人会离开”。

没承想,他的核心团队几乎一个没走。除了不离不弃,团队内很多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有钱的借钱,没钱的提出不要工资。”

谈及往事,陈历宏感慨:“真的是靠着团队的支持,企业才一步一步挺了过来。我何德何能,让这帮兄弟们这么铁我!”

大家觉得陈历宏人品好,跟着他,就如自己的家人一样。“董事长不会做违背良知的事,能支持的,一定支持。”

团队上下,觉得跟着陈历宏干有安全感。

今天,在陈历宏的医疗集团,很多核心高管与专家都与他一起工作、奋斗超过10年,甚至20年,还有多位年过70岁,甚至80多岁的知名专家为其坐镇。

有人问陈历宏,“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

陈历宏直言:“我的成功不是我的。”

这句话,蕴含着他成功的心法——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齐心协力。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上下同欲者胜”。

作为企业的掌舵者,他做到了“以人为本”,让他赢得了团队的全力支持。有团队的支持,他的内心更有力量了。

 

 

经历过艰难时期,陈历宏更加珍视团队的信任与支持。

有两件事,反复在他脑海中思考:一是如何让企业内的每个层级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二是他心心念念的“良知医疗”理念,如何才能真真切切地落地生根。

他深知,眼前的团队,离他心中的理想状态,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团队里,每个人的潜能和才华,就像埋藏在地下的宝藏,还没被完全发掘出来。怎样才能激发大家的潜能,让每个人都闪闪发光?”

这份思考,源自他过去的经历。

创业之前,陈历宏在体制内的医院和卫生局工作过。那时候,领导的信任对他来说,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施展才华的大门。领导信任,他就敢放手去干,而且干得风生水起;领导不信任,他束手束脚,按部就班,“一张报纸一杯茶,你说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他深刻体会到,管理团队的人得有让1+1大于2的能力。

企业家皮尔·卡丹说过,用人上1+1不等于2,搞不好就等于0。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说过,聚集一群智慧相当的人,工作并不一定就能顺利。

创业后,他成立了医疗集团,管理团队成了他心头的一件大事。他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让1+1大于2?

“很多企业,管理上是小于2的,那就是内耗。”他感慨道。

内耗就像一把锯子,能慢慢锯掉一个人的能力。

为了减少内耗,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团队成长上。起初,他把集团内每家医院的CEO送去学习,心想:“一把手学了,企业应该就能自己转起来了。”

然而,一把手们学完后,很快又回到了原样。他纳闷:“学也学了,会也开了,怎么推动起来还是这么难?”

他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在于团队上下不同频。企业有战略目标,但团队执行起来却力不从心。

经过深入分析和探讨,他找到了原因:“原来我以为,一把手学习后就能带动整个团队同频,但结果只是一把手和公司同频了,下面的高管、中层、基层干部和员工,还是各唱各的调。”

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去年6月,他亲自带着17位高管去润泽园学习,其中还包括一位新加入集团、曾任某三甲医院院长的高管。

那位高管学习后感慨万分:“我本来以为,民营医院搞良知医疗,可能只是个噱头。没想到,你们是真心实意想把事情做好。现在我明白了,董事长为什么要打造良知医疗服务体系,为什么经历这么多艰难还这么坚定,为什么让我们来学习。我们这些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认知早就固化了。”

除了心上的同频,经过多天的学习,陈历宏和团队还共同探讨了如何让战略有效落地。他们之前讲战略,但在企业内推行起来却大打折扣。

润泽园的老师给他们指出了问题所在:“架构很大,理想很大,但没有聚焦。”

“干成一件大事,就像把一个大石块从山底搬到山顶,难度非常大。很多时候,推了一段时间就推不动了,然后就说自己不行、条件不具备,就停在那里了。但心里又不甘心,想起来了就推一下,推了一点又推不动了,又停下来,反反复复。”

经过老师的辅导和团队的共创,陈历宏找到了团队上下同频的穿透点。如今,打开陈历宏医疗集团的官网,“十怕十诺”醒目地呈现在首页。

“十怕十诺”,是他们对患者的承诺,也是他们上下同频的抓手。有人担心这只是挂在官网的口号,陈历宏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是动真格的。每天,各医院都要报告关于‘十怕十诺’的情况,发现问题就要赔偿。如果CEO没做到,我会严厉批评他。错了没关系,我们都会犯错,但我们承诺了,就一定要把钱赔到位。”

有一次,一位护士给患者打针没打好,医院按照承诺进行了赔偿。虽然钱不多,但患者却非常感动。他说:“我以前去医院,想多问几句,医务人员态度都很凶。其实我不需要你们的赔偿,你们把我们病人当人看,这种真诚让我很感动。”

这件事让陈历宏深感欣慰:“千金难买人家说一句‘好’。那一两百块钱的赔偿,虽然不多,但它传递出的真诚和关怀,却是无价的。一件小事,就突破了患者认知的边界,让他们看到了医院的真心。这就是口碑啊。”


湖南珂信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 陈历宏


结语


近期,陈历宏在企业内积极践行“十怕十诺”,不仅为战略落地找到了清晰路径,还引领企业营收实现了稳步增长。

如果说,陈历宏有什么成功秘诀?过程中,“良知医疗”和“上下同欲”是他的心法,而团队共学与“十怕十诺”则是方法。

真正的强者不仅要有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心法,更需具备带领团队共同成长的方法。企业经营的过程,心法与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无论公司规模大小、处境如何,调动集体智慧,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共创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旦人心相通、相连,形成高度信任和默契,就会汇聚成无形的强大力量,无法被切断。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如何获得发展的心法和方法?如何带领企业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如何调动团队的创造力?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