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远见,才能做好眼前
不知不觉,“民企传承难”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二代接班,面临诸多不易与挑战。尤其,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传承的重要性与难度并存。
麦肯锡报告显示: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4年,能够成功传承至第二代的比例为30%,能够延续到第三代的企业不足13%,三代后仅5%仍具活力。
传承之难,难在何处?
或许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阐释:若父辈仅传下一箱苹果,无论如何精心保管,这些果实终将面临腐烂的命运,其传承的极限不过数次而已。
若传承的是一颗种子,那么情况则截然不同。
种子蕴含着生命的潜力,给予适宜的土壤、阳光和雨露,便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一棵新的树。这正是传承的精髓所在——不仅要传递现成的果实,更要传承能够生生不息、自我更新的能力。
然而,将一粒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看似是顺理成章的过程,实则充满挑战与不易。企业家在经营中倾注了无数心血,在子女的成长与教育上,他们能给予的关注与陪伴相对有限。
培养优秀子女和塑造优秀企业一样,需要:时间、心血、方法论。
如何让企业在代际更迭中保持活力,成为家族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
难题是有解的。我们精选了在润泽园近期学习会上,关于“民企传承”的相关问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问:对年轻人而言,认识自己是最难的。如何让年轻人认识自己,如何富有远见?
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是第一步。了解自己需要方法论,“身之主宰便是心”,对于这颗心有足够的洞察,才能够像X光一样透视自己,知道自己在哪里,知道自己是谁。然后再问,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20几岁到50岁,一转眼就过来了。如果我们对未来30年有规划,就有可能更好地主宰自己。
富有远见,才能做好眼前。年轻人需要看得远一点。想一下,年轻时,如果我们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点,我们一定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有一位企业家曾经对自己的未来有充分的信心,每到重大决策时,他都会问自己“若干年之后,我是否会为今天的决策后悔?”面对未来的画面,今天我们还会做出那些鸡毛蒜皮的决策吗?不会。
问:传承,是传给自己的儿女,还是传给其他年轻人?
答:广义的传承应该是儿女和身边的优秀团队。格局境界足够高时,高处相见,高处相见不一定聚在自己企业的一亩三分地上。如果年轻人足够优秀,他可以去创立、开辟自己的天空,为什么我们要把他捆缚在我们这里呢?如果身边有更优秀的经营者,为什么我们不给更多年轻人机会呢?
所谓的传承,不是狭义父子之间的传承,事业可以更宽阔传承,事业除了传承之外还可以创新,一代有一代的发展。
问:家族企业等待接班,但年轻人想去创立属于自己的事业。
答:你可以不断创立自己的事业,为什么年轻人不可以创立属于他的事业呢?我们叫“创业式传承”,先让年轻人去创立自己的事业。等他在风雨中把自己的本事练就了,也许会回过头来并购自己父母的公司。
我们所传承的不仅仅是有形的事业,传承的是一个家族的精神。
问:如果孩子选择去创业,成功自然皆大欢喜,他也拥有更多选择;但若他创业不顺或遭遇失败,作为一个经历过挫败的创业者,将这份事业传承给他,他是否还有能力和信心接手并扭转局面?
答:创业,十有八九都会遇到挫折。但是,创业的成果不仅仅是他创业最后产生多大的营收,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承受的历练。
对年轻人最好的成长方式,就是让他有机会独立地去面对风雨,他会实现真正的成长。
哪怕他做了两三年事业,这份事业不再值得继续发展,可以把这个公司关掉。
但这时候他和父辈的同频,会是原来的若干倍。这时,他才可能真正读懂父辈的艰辛,读懂把企业做成功是多么不容易,他已有很多的体验。你作为家长,这时分享自己人生多年的真知灼见,他才听得进去。
我们所期待的,是年轻人有开始的机会,有面对风雨的机会。面对风雨时,他才真正能够发现真实的自己,他的学习和成长才真正开始。
我们有多种的方式,让年轻人开始在风雨中奔跑起来,他们才逐渐能体会开拓一项事业或传承事业的美妙之处。
在日复一日的繁忙中,企业经营者们常常需应对纷繁复杂的事务,忙得不可开交,甚至有时需跌跌撞撞地奋力前行。几十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不懈,这份毅力与决心,难能可贵。
父辈们艰辛创业的精神,这不仅是家族与企业的灵魂所在,更应是传承给下一代的宝贵财富。
润泽园对于传承持有三大核心观点:企业家精神虽与生俱来、难以直接传承,但却可以开发。为什么?(详情,请点击文末链接了解:二代接班,为什么这么难?)
2024年12月27日至2025年1月1日,润泽园将在北京举办「颠覆即创新」企二代领导力学习会,此次学习会聚焦于“个人核心能力培养与未来发展规划”,将为年轻一代创业者提供指引与启示。学习内容涵盖“两代协同的心法与方法、自我学习成长路径、人生蓝图设计”等多个方面,并首次增设了“家长线上互动工作坊”,助力家长与子女共同成长。(具体安排请参见海报详情页)
让我们携手破解子女教育的难题,两代人共同心上成长,高处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