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在一个小村庄里,65岁的老张蹲在自家地头,看着眼前10亩等待收割的小麦。正值麦收季节,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像他这样的老人成了种地的主力。

"老张,今年还用手割啊?"邻居老李开着新买的收割机经过,"我这机器一天能收50亩,你要不要试试?"

老张摇摇头:"那铁疙瘩贵得很,我可用不起。"他摸了摸跟随自己三十多年的镰刀,心想自己是村里割麦子的好手,实在没必要多花这份钱。

但就在第二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老张彻底改变了想法——眼看成熟的麦子倒伏在地,他带着全家老小冒雨抢收,最后还是损失了近三成的收成。

看着手里的镰刀,老张感慨道:“时代变了,种地也要跟着变。”

在全面机械化时代,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明白,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无论有怎样的情怀,机械生产必将取代人力成为主流生产方式。而今天,又一轮新的浪潮——人工智能(AI)全面涌来,我们又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确切地讲,身处AI全面兴起的时代,一家企业需要考虑的,不应是是否拥抱AI的问题,而应是如何拥抱AI的问题。



新浪潮下,人人需要构建AI认知

其实当下,很多中小企业都有意识拥抱AI,但是具体怎么做,有怎样的应用场景,心中尚且没有清晰的画面。想要成为走在AI时代前沿的企业,不能仅是如马赛克一般,将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与AI拼凑起来,更需要具备深厚的“AI底蕴”。

金蝶作为为中小企业提供财税软件等产品的大型企业,提出了“All in AI”(全面投入AI)的战略——不仅将AI融入产品,更推动企业全员每周学习、分享,组织全体“AI演讲大赛”等等,让AI理念逐渐融入全员认知。金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说:“当前,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全员的AI意识和AI的认知,只有认知改变,转型才能成功。”

对中小企业而言亦是如此,在引入AI技术之前,更迫切的是提升全员尤其是管理层对AI的认知。

比如,面对AI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是AI让工作更加高效,忧愁的是AI可能替代现有的岗位。但或许欢喜和忧愁,都不是正确拥抱AI的姿势。在新事物带来的热闹之下,更值得我们从底层思考AI对个人的价值。

我们发现:过度欣喜或者担忧被AI替代的人,在思考如何用AI接手自己正在做的事;而对未来充满信心、真正懂得如何用好AI的人,却在思考如何用AI做以往做不到的事。拥抱AI,应更多着眼于对当下事业的延伸乃至颠覆,而不应只着眼于替代。个人如此,企业亦然。

AI的浪潮下,想要在其中捕捉机遇,最紧要的是构建AI时代的新认知。

 

 


如何抓住AI时代的机遇

那么,企业该如何正确把握AI机遇?关键在于三个字:莫跟风

但不是只有跟风才能赶上风口吗?过往的事实证明,风口当前,往往是跟风的人落下了,因为跟风是跟在表面。就如互联网兴起时,大家都看见了;移动互联网来临时,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但为什么90%以上的人落下了呢?

因为90%的人都缺少深思熟虑,过度急于抓住机遇,却没有将这事想透。例如,若只是简单地将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集成到产品中,这种同质化操作能形成优势吗?

AI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仍需要为人服务,解决人的问题。风口当前,更需要冷静地深度思考有关人的本质问题。

前段时间,一位“宝妈”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激烈讨论:未来AI和机器人什么都能做,我的孩子是否变得更懒、更笨?

深入讨论后,我们看到:这不在于AI本身的善恶,而取决于个人的格局境界。如果一个人的格局境界比较低,就会沉溺在AI的便利之中,安逸时期塑造弱者,不止手脚变得不灵活,头脑也有可能变笨。相反,如果一个人格局境界够高,在AI的助力下,他可以创作更多颠覆性的作品。

所以AI是让一个孩子变笨还是变聪明,既取决于孩子自己,更取决于孩子父母、学校和整个社会对AI的态度。如果人们重视建设心灵品质的道路,那么AI将会一件大好事,因为人们所创新创造出来的AI产品,无论未来以什么形态呈现,都会是利益他人的。所以我们想,致良知的AI,这就是未来AI最大的商机所在。

类似这位“宝妈”提出的有关人根本问题,值得我们多思考、想清楚。唯有对本质问题有更深刻的洞察,才能在浪潮中捕捉机遇,避免被拍落水中。

最后,关于AI在企业的应用,如果你心里存下这样三句话的判断,也许会少很多焦虑:

· 

AI,是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服务。

· 

· 

AI,是以人为本,是让客户和员工更幸福。

· 

· 

AI,是让每一位董事长,回到一颗纯粹的心灵。

· 

人工智能风口当前,不落下、不跟风,从本质思考人的问题,才能找到更好拥抱AI的姿势,掌握AI浪潮下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