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突围,他们找到了那条路
在近年行业政策的巨浪下,一家连锁药店尝到了亏损的阵痛。
和许多同行一样,他们不断调整方向、寻求突破,却始终觉得力道打在棉花上——无论多么努力,收效都有限。
直到有一次,他们找对了突破口,局面开始逆转……
(以下内容整理自恒康大药房董事长赵亚辉的讲述。)
困境:“好像都做对了,又好像哪儿都不对”
随着“药品集采”政策的逐步推行,我们这家深耕多年的区域连锁药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陷入亏损。
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危机感。但我告诉自己不能倒下。
于是,一幅格外“努力”的景象出现了——我们推出“健康一体化方案”,升级“99健康卡”,引入非药产品,加速数字化转型……我的思维像雷达,四处扫描机会:一会儿要抓住“养生”的年轻人,一会儿又想冲进自媒体电商。
我笃信,只要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方向就不会错。可结果却是:资源被分散,团队被透支,而我自己,被无力和焦虑裹挟。
我们似乎做对了一切,却又好像什么都没做对。
就在这身心俱疲、内外交困的时刻,我走进了“战略重塑营”。那一刻的我,是带着求生的本能,去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湖南恒康大药房董事长 赵亚辉
破局:从“遍地出击”到“深深爱上一群人”
启发:从理念到笃定。
战略重塑营带给我的,不只是新知识,更是一记当头棒喝。
我们终于看清了自己的致命误区——这些年,我们一直活在“既要、又要、还要”的混乱里,用一句“为客户服务”的正确口号,掩盖了战略上的极度分散与不聚焦。
当老师不断追问:“你的客户,到底是谁?”我们曾经那套“覆盖全人群”的说辞,瞬间变得苍白无力。
过去我们也无数次谈“要找到那群人”,却始终没有真正落地。直到这一次——老师的高强度拷问,加上团队共创的激烈碰撞,让我们第一次真正从理念走向心底的笃定。那一刻,我们不只是“想明白”,而是“想透了”。
我们忍痛舍弃了那些看似庞大的市场,把所有目光和资源,聚焦在45岁以上的慢病人群——也就是“银发一族”。
我们决定:“要深深地爱上这一群人”,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
这群“45岁以上的初老族”,是健康焦虑最强、消费力最稳的一群人。他们不只是想治病,更想延缓衰老、保持体面、有高质量的生活。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卖药,而是帮他们“活得更舒服、更自在”。
落地:从想明白到做得到。
课程不仅让我们“想明白”,更让我们“做得到”。
这门课,是一场带着真实问题上战场的训练。老师要求我们三天之内拿出速赢项目方案——立目标、定机制、做承诺。那种“逼着你想清楚、当场承诺、立即执行”的节奏,让我们第一次真正把战略变成行动。
于是,在老师引导下,我们当场制定了一个清晰可行的攻坚目标——一年内,打造100家专注服务慢病人群的“健康驿站”。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立即启动的“速赢项目”。它让我们的战略第一次拥有了清晰的落地机制和时间表。
回到企业后,我们没有犹豫,立刻试点两家门店,搭建“健康驿站”的雏形。不到一个月,模式便获得极佳的口碑与市场反响。
截至目前,我们已启动第十家门店,正稳步向一年百店的目标迈进。
成果:聚焦、信任与生命力。
这次战略落地,我们做对了几件关键的事:
其一,极度聚焦。门店所有设备——从艾灸凳到理疗仪——都精准对应慢病群体的核心痛点。员工培训紧扣高血压、糖尿病等几种核心慢病展开。聚焦,让我们的服务更专业、更高效。
其二,先做服务,后谈商品。过去,我们总想着“服务如何带动销售”;现在,我们下定决心:先让顾客信任,再谈转化。我们推出365元年卡,顾客可不限次数使用健康设备。我们真诚地传递一个信号:“请把健康交给我们,我们是您生活中的健康管家。”
当一位失眠多年的顾客说“终于能睡个好觉”,当一位阿姨的老寒腿疼痛明显缓解——那种“被真诚需要”的成就感,是任何营销手段都比不来的。而当信任建立,客户自然愿意选择我们推荐的营养品、低糖食品。
其三,躬身入局。战略落地后的40多天,我几乎每天都去门店,亲自观察、倾听、调整。看到健康驿站从早到晚人流不息,甚至需要排队——听到叔叔阿姨们笑着说“你们多添点设备吧”——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久违的踏实与希望。
“健康驿站”计划已落地,十家门店率先启航
首批门店的成功试点,让我们沉淀出一整套健康驿站标准模板——从空间设计到服务流程,每一环都有章可循,为后续新店的复制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次战略重塑,对我们企业而言,堪称一次“绝处逢生”的转折。它让我们从“到处撒网”变成“精准深耕”,从“卖产品”变成“做陪伴”,从“盲目努力”变成“心中有光”。
三天课程,让战略不再停留在纸面,而是形成了清晰的路径、机制与节奏。凭借这份极致的聚焦,我们从去年的亏损与焦虑中稳步走出。现在,我们明确地感知到:企业重新回到了健康的上升通道。
我们找到了在下行市场中的“定海神针”——深度服务好一群人,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健康伙伴。
结 语
市场永远在变,竞争和内卷可能是常态。但真正让企业稳住航向的,是内在的定力。
战略重塑,不在于做得多,而在于做得深、做得准:找到穿透点,重塑核心竞争力,信念与行动合一,为客户创造真实价值。
这位企业家说得好:“几年前,我以为战略是‘以客户为中心,从卖商品到提供价值’。今天,我清晰而坚定:深度服务45岁以上慢病人群,开设100家健康驿站。”
前者是理念,后者是路径。唯有路径,才能引领企业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