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又到了要发年终奖的时候。年终奖,怎样发,才能发出水平?我们先来回顾一个历史场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蒸蒸日上。当时一位重要人士参加一个产学研高层会议,他发现:这里汇聚了日本社会的精英,但为什么几乎每个人都在抱怨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里,他拿起《论语》,随手翻开,孔子的一句话让他豁然开朗——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原来,只要人们为了利益而聚在一起,结果就是多怨。

 

为什么放于利而行,就会多怨呢?

 

以发年终奖为例。假设有这样一家公司,完全按照员工业绩多少来分发奖金。到了年底,大家一看:员工A的业绩是员工B的十倍,A的奖金果真就是B的十倍。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从正面来看:员工会相信公司有言实行,只要做出贡献,就有真金白银,那么下一年就会迸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业绩确实有很大概率会增加。

 

从反面来看:这会在员工心里树立“只要业绩高,啥都可以搞”的认知,就会有人为了业绩而想方设法乃至不择手段,甚至损害客户利益、加剧公司内斗。

 

其次,金钱的正向刺激是有限的,负向攀比却是致命的。优秀的人才不会只为了钱才努力工作。当奖金分化到一定程度后,拿得多的人热情会下降,拿得少的人不满会增加。优秀人才没有成就感和崇高感就会离开,留下的人都是跑步向钱,整个公司就会沦为“雇佣军集团”,一个利益共同体。顺风顺水时你好我好大家好,风浪打来时你跑我跑大家跑,这样的公司能走多远呢?

 

有一首歌唱:“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你既不是仙,难免有杂念。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

 

在公司发展的特定阶段,物质奖励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奖金发的越多,人心反而越乱。

 

那什么叫做合理的分寸呢?

 

这就不得不谈到中庸。中庸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洞察本质,才能不偏不倚,契理契机,把握分寸。

 

年终奖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对员工过去一年做出的贡献予以认可和表彰。贡献分为很多个层面:有有形的业绩,有无形的支持;有短期的果实,有长期的耕耘……衡量一个人的贡献,就是要通过多方面的观察,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建设了公司的使命,捍卫了公司的价值观,顺带发展了公司的业绩。因为,使命和价值观是因,业绩是果;一个公司的使命和价值观就是一个公司的良知,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一个人、一个团队,才能德润人心,形成榜样,才能在公司构建良知文化,行稳致远。

 

“放于利而行”,就是对年终奖的异化——把利益放在首位,激发人心的贪欲,因而遮蔽了大我。孔子讲“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这个道理啊!

 

异化还出现很多方面。之前我跟一位朋友交流,作为90后,他不想要孩子。我问为什么,他说“养育成本太高,生一个孩子,生活质量就得下降。”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不禁想:为什么短短一二十年过去,养育孩子的成本就会这么高呢?

 

答案就在“放于利而行”。当商家为了业绩,不断鼓吹“爱孩子就要把最好的给孩子”,父母就会陷入一种“军备竞赛”:老王家给孩子买了进口奶粉,自己也不能落后;老李家给孩子报了七八个辅导班,自己也得跟上……结果家长勒紧腰带,孩子不堪重负,在越来越同质化的竞争中,养育成本不断攀升,导致的结果就是不敢轻易生孩子。这就是教育的异化。

 

教育孩子的本质,是成就孩子大我的心灵。需要的可能只是一部经典,一套课程,还有父母的一份用心。这需要多少成本呢?应该不会太高。

 

去除余食赘行,教育回归本质。

 

现在,我们尝试来思考开头的问题:年终奖,怎样发,才能发出水平?

 

有一家公司是这样做的:既表彰了核心业务的核心成员,也表彰了在其他部门忠诚担当、尽职尽责的员工,甚至连保安都获得了“十佳员工”的荣誉。每个人的奖金各有不同,但跟业绩的关系并不大。在颁奖典礼上,董事长亲自为每个人送上一张明信片、一段肺腑之言,通过精准的细节、真挚的情感,讲出了他们每个人对公司的独特贡献。在场的每个人都非常感动。

 

如此,奖金提供了获得感,表彰满足了荣誉感,不同岗位都能得到表彰,让每个人都得以被看见,收获了尊重感;董事长的肺腑之言,则激扬了大家的崇高感。一份年终奖,激扬了四种大我,这对于每个员工来讲,或许都是永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吧!

 

2024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不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来说,今年的业绩或许不如往年丰盛。业绩有高有低,良知无时不彰。在顺境中悦纳果实,在逆境中播撒种子,当春天来临时,你会发现一片姹紫嫣红!

 

无论谁的认同,都不如良知的认同;无论怎样的收获,都不如良知的收获。

 

今天的日进,请你思考:如果用1-10来打分,2024,我的良知舒展了几分?

 


作为润泽园经典学习公益栏目,润泽日讲自8月18日开播,首先学习了四书之首《大学》之大,如今,第二部经典《论语》的学习也已近尾声。在此,我们特别选择一篇视频与大家再次分享。

 

学《论语》,用《论语》,在学习即将结束之际,夫子对我们还有怎样的嘱托?我们可以带走哪些成长践行的抓手呢?下一周的润泽日讲,作为初步的总结回顾,将总共为大家带来24个功夫之要,敬请期待!

 

今晚,相约天地常新直播间,一起进行《论语》主题的倒数第三次直播,感悟“仁”的本质!

 

扫码加入润泽日讲共学社群,获取建设家庭、个人成长更多系统方法论实践,更有晨读经典、链接主讲、直达老师等机会,邀你共赴改变与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