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快乐,与生俱来
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你觉得你快乐吗?
虽然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快乐的人总是大体相似,不快乐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快乐。
这一点,古人与我们并无差别。
陆澄是阳明先生的重要弟子,平日里有很多烦恼,不曾体会到真正的乐趣,很迫切地希望寻找到真乐。于是,他写信问先生:
孔子和颜回的乐处,和七情中的乐是否相同?
如果相同,那么寻常人只要得偿所愿都能乐呀,何必非得作圣贤呢?
如果圣人还有什么真乐,一旦遇到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这些乐还存在吗?
况且君子心中常存戒惧,这是终生的忧患意识,怎么能乐呢?
这段对话里的问题主要是两个:
1.圣人的乐是什么样的?
2.圣人如何能长乐?
孔子曾形容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饿了喝口水就能饱腹,乏了枕着胳膊就能入睡,这样简陋都能很快乐。为什么?
因为孔子心中追求道义,追求仁,这些外在条件的简陋不会让他心生烦恼。如果不是合于道义的富贵,和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孔子也描述并赞叹过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可见,孔子和颜回的乐,大体可解释为安贫乐道、自得其乐。
对于孔子、颜回这样的古圣先贤,外在的条件不会让他们不乐,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内在自我修养的提升。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古圣先贤也是人,是人就免不了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他们如何不受情绪影响?而且他们长存戒惧之心,如何能既怀有戒惧之心又能乐呢?
对于这一问题,阳明先生指出,“乐是心之本体”。
阳明先生认为,自然,“圣人之乐”,不仅是追求不一样,更要从本体上讲。
什么是“本体”?就是孔子说的“仁”、孟子说的“良知”。
阳明先生说,良知就如一面明镜,没有纤尘染着,没有烦恼、痛苦。这就是心的本体之乐。
人人心中有良知,所以人人都有本体之乐。
本体本乐,常人因为七情(七情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礼运》,其中提到“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牵扯,本体之乐很多时候显现不出来。
而“圣人之乐”,不离七情,但也绝对不被七情之乐所羁绊。那正因为圣人懂得戒惧功夫,会用良知观照自己的念头是否有偏颇。
比如,阳明先生的另一弟子钱德洪问过阳明先生这样的场景:“‘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阳明先生回答说:“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阳明先生认为,人如果遇上重大变故,比如至亲离世,那孝亲之心发于良知,一定大哭一场,哭完以后,这颗心坦然自在,本体之乐依然在。
就如阳明先生遵从的孟子教诲——“求其放心而已”。心安,就是找回了自己本体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