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芭乐里的深情:原来爱与善意,从未走远
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一位朋友偶然说起,前两天有人递给她两个芭乐,说:“我不喜欢吃,给你吧。”
她心里忽然有点复杂:这究竟是礼物,还是“处理掉”的方式?
我听了笑道:“不妨悦纳吧——这也是对方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
这一幕,让我想起孔子的一段故事。
当年,孔子受邀前往楚国。有一位渔夫见到孔子,执意要赠送一条鱼。孔子几次推辞,渔夫却坚持说:
“如今天气炎热,集市又远,鱼卖不掉。我想着,与其白白扔掉,不如赠与有德之人。”
孔子听后,郑重地行了两次拜礼,接受了渔夫的好意,还吩咐弟子洒扫地面,准备用这条鱼来祭祀。
弟子们疑惑不解:“老师,那条鱼是渔夫准备丢掉的,您为何还要用它来祭祀呢?”
孔子答道:“能爱惜食物,并愿意施舍给他人的人,是仁德之人。既然是仁德之人的馈赠,怎能不用来祭祀呢?”
为什么说爱惜食物的人身怀仁德?阳明先生曾这样教导弟子:
“人人心中本具一颗仁爱之心,这份仁爱广布天地,遍及万物。”
看到孩子坠入井中,我们自然生出怵惕恻隐之心,因为仁爱与孩童是一体的。
看到鸟兽哀鸣发抖,我们自然有不忍之心,因为仁爱与鸟兽是一体的。
看到花草树木被砍伐,我们会生起悯恤之心,因为仁爱与草木是一体的。
看到砖瓦石头被毁坏,我们会生起顾惜之心,因为仁爱与瓦石是一体的。
怵惕恻隐、不忍、悯恤、顾惜,这些都是人心本自具足的仁爱。
一个人勤俭节约、爱惜物件、关爱动植物,正是他内心仁爱的显现,也是人性的光辉。
《素书》有言:“乐莫乐于好善。”阳明阳明也说:“乐是心之本体。”
人人渴望释放心中的光明,哪怕只是捏一个泥人、做一顿美食,都会让人无比愉悦——因为心中的那份爱和善意流淌出来了。
只是,许多人心中的这份爱被阻塞了,失去了那份原本自足的快乐。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找到让善意流动的出口——哪怕对象只是鸟兽、草木、瓦石。
曾有一位朋友,常常沮丧地说:“从小家庭环境不好,我已经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一位长者听后劝他:“你先养一只小狗吧。”
三个月后,他的面貌焕然一新,对身边的人更热情、更温暖了,幸福感提升了许多。
为什么呢?因为在与小狗的相处中,他学会了没有防备地接纳另一个生命,毫无计算地付出自己的爱。
他感慨道:“这几个月,我才真正体会到,爱不必有什么回报。付出爱,本身就是我的需要。”
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仁爱,是我们最值得骄傲和倚赖的宝藏。
人生许多别扭与不舒畅,正是因为爱的流动被阻塞了。
阳明先生说:“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
从小事上疏通心中的阻塞,让爱的源泉畅通无阻,人生也就会随之更加顺遂。